病毒|3天内8地检出阳性,想吃进口食品稳住“别慌”

北京商报讯(采访人员 陶凤 实习采访人员 刘迪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 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 。 11月15日 , 西安市疾控中心在阎良区一份进口冷冻猪肉外包装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 。 两天前 , 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冷冻厂一份进口冷冻虾内包装样本核酸检测也为阳性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仅13日、14日、15日三天 , 已累计共有包括西安、兰州等在内的8地通报 , 在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 产地覆盖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 而自今年6月以来 , 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陕西、江苏等10余省份 , 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测出核酸阳性 。
进口食品为何屡屡被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目前国外部分地区疫情情况仍较为严重 , 存在源头污染的可能性 , 同时在链条操作过程中 , 也会存在被过程环境或操作人员污染的风险 。
在众多进口食品中 , 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 。 疫情之下 , 与冷链物流相伴而来的正是潜在的感染风险 。 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 , 新冠病毒喜欢冷的环境 , 温度越低 , 病毒存活时间越长 。 冷链环境为病毒提供了比较好的生存环境 , 所以冷链为病毒提供了远距离传送的载体 。 特别是随着北半球冬季到来 , 温度降低 , 病毒存活时间更长 。
“应该停止进口冷链食品”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观察道 , 某生鲜市场内 , 几位正在选购的市民正讨论得如火如荼 。 然而 , “一刀切”的做法并不现实 。 秦玉鸣指出 , 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产品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 , 因此绝不能把进口产品全部拒之门外 。
《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 , 尽管当前新冠疫情使国际交往受到了很大影响 , 但预计2020年进口食品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 据了解 , 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 , 同比增长23.4% , 来源地达189个 。 从金额来看 , 17个品类中 , 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肉类及制品、水海产品及制品、乳品 , 进口额均超过100亿美元 。 前五大食品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 前三大口岸分别是上海口岸、天津口岸、深圳口岸 。
针对潜在风险 , 日前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 , 逐一明确了海关、交通、卫生、市场监管、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分工 , 同时要求各地对进口冷链食品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 , 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
11月12日 , 海关总署表示 , 全国海关进一步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力度:一是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 , 与有冷链食品输华贸易的全部109个国家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磋商;二是暂停出现员工聚集性感染企业的产品输华 , 涉及20个国家99家生产企业;三是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风险监测 , 共抽样检测样本873475个 , 检出核酸阳性结果13个;四是检出阳性后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 。
交通运输部已于13日印发了《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 , 用以防控从出厂到销售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进口冷链食品在装卸、运输等公路、水路运输各环节中新冠病毒污染 , 同时预防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受到新冠病毒感染 。
全国各地也陆续上线冷链溯源系统 。 以北京为例 , 自2020年11月1日起 , 北京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始使用“北京冷链”如实上传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来源、流向等追溯数据 , 实现“来源可溯、流转可查、去向可追” 。 对未上传追溯数据的相关产品 , 应做到不采购、不销售、不使用 。
【病毒|3天内8地检出阳性,想吃进口食品稳住“别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