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全面禁捕给长江“双肾”带来生机
:原题为_新华社|全面禁捕给长江“双肾”带来生机。
文章图片
这是11月11日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候鸟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思汗摄
经历了今年汛期的超警戒洪水后 , 我国两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又复归平静 。
江湖一体 , 江湖两利 。 鄱阳湖、洞庭湖又被誉为长江“双肾” , 与长江构成生命有机体 。 然而 , 由于环境恶化、滥捕滥捞等原因 , 长江“双肾”健康一度堪忧 。
今年 ,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分类分阶段实行禁捕 。 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出台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 , 江西省、湖南省出台方案 , 鄱阳湖、洞庭湖从1月1日起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 。
告别滥捕滥捞的历史 , 经受住洪水的考验 。 全面禁捕 , 给长江“双肾”带来新生之机!
生态:从全面衰退到全面修复
今年 , 江西省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鄱阳湖火焰山水域一次性发现上百条刀鱼群体 , 并发现多处疑似刀鱼产卵场 。
“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在鄱阳湖发现大量刀鱼群体 , 表明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 ”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研究员戴银根说 。
20世纪90年代初 , 国家渔业部门曾进行普查 , 当时湖区鱼类共有158种 。 而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间 , 鄱阳湖鱼类减少了30余种 。 鲥鱼、胭脂鱼等濒临灭绝 , 四大家鱼也越来越少 。
在洞庭湖区 , 被称为“洞庭之心”的大通湖 , 由于过度投肥投饵养殖、捕捞鱼类及面源污染等原因 , 在国家地表水水质断面考核中水质一度为劣Ⅴ类 。
长江“双肾”病了!
自2002年起 , 我国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 , 每年3月至6月鱼类繁殖产卵的季节 , 鄱阳湖、洞庭湖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 但禁三个月、捕九个月 , 依然难以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
从今年1月1日起 , 两湖从季节性禁捕转向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 , 开启全面修复的新阶段 。
通过生态修复 , 如今 , 这里已摘掉劣Ⅴ类水质的“黑帽子” , 水质明显提升 , 消失的螺、蚌、鱼、鸟等都开始回来了 。
“今年6月 , 在湖区监测到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低危物种棉凫 。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高大立说 。
生活:从靠湖吃湖到靠湖兴湖
伴随切割机飞溅的火花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矶山村渔民吴克虎的两条渔船被拆解了 。
【新华社|全面禁捕给长江“双肾”带来生机】“船是我主动上交的 , 政府有补偿 , 还给办了社保 。 ”56岁的吴克虎和妻子打了大半辈子鱼 , 洗脚上岸后开了一家农家乐 , 一年有七八万元收入 , 比以前捕鱼强多了 , 还更稳定 。
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陆续实施禁捕 , 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在内的长江流域近30万渔民将交船收网、洗脚上岸 。
从捕鱼到养鱼 , 填满“鱼篓子”——
“其他技术不懂 , 鱼虾的生活习性我可是内行 。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 , 上岸渔民吴华山依旧没有离开水 , 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 , 发展起稻虾生态养殖 , 一年有30多万元收入 。
在洞庭湖畔 , 一个个兴起的生态渔场 , 不仅让老百姓的“鱼篓子”更健康了 , 也让渔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 湖南岳阳市华容县渔民盛国平说 , 禁捕后 , 他到当地一家生态渔场打工 , 每月可以拿到4000块钱 , 还能学习先进的养殖模式 , 为以后创业做准备 。
从卖鱼到卖景 , 吃上“旅游饭”——
“春看草 , 夏看水 , 秋看芦 , 冬看鸟 。 ”驱车绕行在鄱阳湖畔 , 沿湖不少地方主动转型 , 依托湖区的湖光山色 , 引导上岸渔民发展生态旅游 。
在鄱阳湖康山垦殖场堤坝下 , 67岁的老渔民朱义才和儿子儿媳正忙着招呼来家里吃饭的游客 。 “随着候鸟陆续到来 , 接下来的生意会更好 。 ”他说 。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河湖成网 焕发绿色生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新华社|扬扬:一个舞者,最成熟的年龄是36
- 湘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后 湘籍上市公司受益几何
- 上汽荣威再求冲高 R标全面独立运营
- 障碍|新刺激方案将面临更大障碍?机构押注疫苗转向全面牛市思维
- 收!储!销!这些种粮“大户”尽显“科技范儿”
- “长廊经济”:山东章丘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超170万人筛查的背后——天津抗疫一线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