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导演请指教》:毕志飞扛起话题KPI,导演综艺成了“吐槽大会”?( 二 )

曾赠选择演员时轮空 , “演员的无从参考”也是新导演的门槛 。
一个显性的问题是 , 至少从第一期节目的呈现来看 , 虽然学院派相国强、演员转型包贝尔、跨界导演梁龙和标签化毕志飞所组成的样本丰富性足够 , 但参差不齐和争议性极大的内容 , 似乎又让节目回到了最初的争议里:导演的门槛在降低 。
最终 ,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借用网友的话来回答:“导演的门槛是低的 , 但天花板也是真的很高” 。 而在这条路上 , 导演综艺究竟可以给到市场什么呢?这同样是一个有趣的命题 。
从“行业图鉴”到“吐槽大会” , 导演综艺里有什么?从《演员请就位》到《导演请指教》 , 还是熟悉的味道:舆论浪潮裹挟着行业现状而来 , 给观众猝不及防的一击 , 只是当热闹褪去留下了什么?#导演请指教是吐槽大会吧#在开播日 , 成功登上微博话题榜 , 犀利输出仍然是这档节目给到市场的第一印象 。
李诚儒的坐镇 , 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这种“原汁原味”的延续 。 面对蔡康永的谦卑 , 他不为所动“我还想看看其他本子”;面对毕志飞选择的《小城之春》 , 他犀利发言 , “你勇于挑战这个片子我就也理解了 , 你在豆瓣评分为什么2.2” , 甚至还有更犀利的“不承认新小城之春是毕志飞的作品” 。
他所代表的是演员体系对导演的审视和双方的拉扯 , 节目中堪称精彩的还有制片人、专业影评人和大众鉴影团的意见分离 。 专业影评人认为相国强的作品技巧娴熟、寓意深刻;制片人却青睐包贝尔故事里的情感渲染和现实意义;影评人喜欢梁龙的“实验与先锋性” , 观众却表示“不清楚想要表达些什么” 。
更具体的还有每一组背后的话题延展 。 大众和专业之争的探讨金句频出 , 赵文迪的“喝汤理论”引发了大众鉴影团的强烈反弹 , “吃甘蔗吃别人嚼过的有什么意思” 、“电影拍成这样就失败了” 。 只是话题行至此处 , 一个该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梁龙的作品本身扛得起如此庞大的承载吗 , 捧杀同样值得警惕 。
如果说这部分尚且以“吐槽大会”承载了一场电影话题之辩 , 那相国强身上则将学院派的自傲和“固执”体现得淋漓尽致 。 观众和影团看不到的深层次内里、难以理解的影片内涵 , “放到网上肯定会火的”的自信 , 甚至是专业鉴影团中孟中教授的一味相挺 , 似乎都将学院派微妙的一面呈现了出来 。
相国强评价包贝尔的作品时 , 用到了一个词汇叫“讨巧型观影” 。 包贝尔改编的《哪吒》 , 应该是这两年比较容易撬动大众情绪共鸣的一种表达 , 双线叙事下其中的情感承载在最后的爆发达到了新的高潮 。 某种程度来讲 , 包贝尔和相国强其实同样站在了天平的两端:大众意识和形而上表达 , 情感和技术 。
用“吐槽大会”来调侃是娱乐性先行的表现 , 不过隐藏在背后的关于电影市场的现有问题的探讨 , 才是《导演请指教》的最大价值:它更多是一面镜子 , 照进大荧幕背后的影视生态 , 也在其中完成自省和审美的提升 。
先行者的成长试炼 , 导演综艺会成为新风口吗?《导演请指教》播出的同一时间 , 爱奇艺的《开拍吧电影》举办了媒体探班会 , #舒淇做投资人太上头了#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前列 。 这也是今年市场上导演综艺的又一重磅选手 , 腾讯和爱奇艺双双入局 , 这一题材会成为新的爆发口吗?
以综艺制作的眼光来审视《导演请指教》 , 又会有新的发现 。 首当其冲的 , 便是从关锦鹏的降维打击 , 到吴镇宇、韩雪的知名度和成熟团队加持 , 再到华谊千金等“二代”涌入 , 丰富导演多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引发了一些这一群体是否真的需要扶持的质疑 。
其次 , 综艺时长的拉长和上下分 , 已然不是新鲜设定 , 不过首期节目三小时的时长里仅仅呈现了四位导演的作品 , 拍摄时的重重困难、播映后的多重争议 , 都超过内容本身占据了大量篇幅 , 仍然值得关注 。
这是综艺呈现的正常逻辑 , 但当所有的拍摄过程都是困难的积聚和克服 , 以及不是所有的矛盾积累都会化解成品质加持时 , 过多的呈现实则并无太多意义 , 反而陷入到一种刻意的氛围渲染中 。 当然另一种考量则是:导演本身就是幕后之王 , 这种聚焦更能体现导演这个工种的特质 , 如何平衡也就成了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