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豪|3年前把饿了么卖给马云,带着上亿现金去打工的张旭豪,后悔了吗( 二 )


就这样 , 2009年4月 , “饿了么”订餐软件正式上线!
店家和客户可以在平台上自己接单、下单 , 既简化了中间环节 , 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
你可能会说 , 张旭豪家里有的是钱 , 他当然能“想一出是一出”了 。
实际上 , 正因为家里世代从商 , 张爸爸早早就开始培养孩子要“学会用钱” 。
张旭豪刚上大学 , 他就把10万块钱一次性打到卡里 , 说:


“以后的生活费不要再问我们讨了 。 ”
而张旭豪也丝毫不怵 , 转身拿着钱去买股票 , 在本科阶段就积累下了第一桶金 。
所以 , 这次办“饿了么”的资金 , 全都来自几个学生 , 甚至 , 有人把学费都贴了进去 。
大家每天精打细算 , 争取不花一分冤枉钱——
  • 他们到处贴小广告 , 结果把城管给招来了 。
  • 他们又印了20000张宣传单 , 早晚不停地扫楼 。
  • 他们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 , 在学校论坛上给每个人发私信 , 扩大饿了么的知名度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很快 , 张旭豪在交大以及周边餐馆出名了 。
从餐厅加盟 , 到网上下单 , 打包配送 , 签收打分 ,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
然而 , 就在一切都在往顺利的方向发展时 , 问题出现了!
02 被创业耽误的出国梦转眼到了毕业季 , 饿了么的创始人们 , 面临创业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抉择:要想顺利毕业 , 创业就得暂停!
更何况 , 张旭豪早就计划毕业后到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 , 可没想到半路弄出来个“饿了么” 。
怎么办?
一个简单的决定 , 往往就能决定你以后的人生走向 。
在毕业和创业之间 , 5个核心创始人有人选择了向左 , 有人选择了向右——
  • 张旭豪、康嘉、叶峰坚持“干就干到底”的信念 , 宁可不出国、不读博 , 甚至休学 , 也要把“饿了么”做下去 。
  • 汪渊和曹文学则一定要拿到毕业证 。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学生项目”破釜沉舟 。
后来 , 拿到毕业证的汪渊又回到团队 , 而曹文学却再也没了消息 , 也不知这位创始人如今心情如何 。
但不管怎样 , 经历了这一次“人事变动” , 饿了么的核心团队变得更加稳定 , 也更有战斗力 。
为了难得的知己和大家共同的目标 , 每个人都孤注一掷 , 一起冲向梦想的彼岸 。
但2010年前后 , 外卖行业刚刚起步 , 很多人还处于观望状态 。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菜品 , 张旭豪就一家一家餐馆地去游说 。
据说最夸张的一次 , 他们轮流跟一家谈了30多次 , 最后对方被烦得不行了 , 才勉强答应上线平台 。
虽然这种“笨办法”有效 , 但毕竟不能总用 。
张旭豪就又想了一招 , 带着饿了么到处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 。
得不得奖金倒是其次 , 扩大知名度与认可度 , 是他最想要的 。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 , 他认识了“独角兽捕手” , 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 。
2011年9月 , 饿了么接到第一笔投资 , 随后又经历过几轮融资 , 虽然数额不大 , 也算是进入了一种稳步发展的状态 。
可 , 好景不长 。
2013年 , 互联网迅猛发展 , 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 , 外卖行业突然进入爆发式成长 。
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大众点评、阿里淘点点纷纷入场 , 掀起了一场市场抢夺大战 。
虽然与这些“后来者”相比 , 张旭豪属于“元老级”人物 。
但市场才不管你是“先来”还是“后到” , 只看实力说话 。
没上过一天班 , 直接从学生变老板的几位创始人 , 在那些创业前辈面前 , 显然非常稚嫩 。
已经创业6年的张旭豪 , 迎来了第二次艰难抉择 。
03 找准软肋 , 有力回击面对诸多强劲对手 , 拥有2、3百员工 , 估值仅有1亿美元的饿了么 , 决定迎难而上!
张旭豪仔仔细细地分析了几家竞争对手 , 发现实力最强的美团 , 虽然在资本、人才、技术开发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 却在地区拓展方面 , 趋向保守 。
发现敌人软肋 , 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攻击!
张旭豪迅速调整战略 , 增加各地区人手 , 并主动挑起外卖市场价格战 , 就为打出一个“名号”!
每次与城市经理开会 , 他都会拍着桌子怒吼:“不要管成本!只要市场份额!” 。
就这样 , 到了2015年 , 混战的结果 , 就只剩下饿了么和美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