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原题为_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文章图片
一战东线战场上 , 施放化学武器的德军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文章图片
一战中的各类防毒面具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文章图片
一战时使用的验毒盒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文章图片
一战时某型化学武器炸弹
最近 , 俄罗斯军事历史协会科研处专家康斯坦丁·帕哈柳克撰文称 , 尽管化学武器杀伤力极大 ,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 一般多在战术层面产生效果 , 没有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体战局 , 反导致参战国人员损失巨大 , 贻害无穷 。 同时 , 帕哈柳克的文章也介绍了当时俄军防御化学武器攻击的一些做法 。
1915年1月 , 俄军在波利莫夫战役期间遭敌第一次大规模化学武器攻击 。 德军当时向俄军阵地发射1.8万枚甲基溴化物炮弹 。 虽然甲基溴化物导致很多俄军士兵丧失知觉倒地 , 四处弥漫的甲基溴化物烟雾也使俄军阵地“伸手不见五指” , 但当时的低气温削弱了杀伤效果 , 德军的第一次进攻仍被俄军击退 。 直到傍晚 , 因德军兵力占优 , 俄军才被迫撤退 。 当年8月6日 , 德军对俄军奥索维茨要塞发动化学武器攻击 , 其作用也因当地沼泽密布的地形条件而大大降低 。
帕哈柳克在文中称 , 上述两个战例表明 , 化学武器的使用和效果受到很多限制 。 化学武器性质不稳定 , 除低温、潮湿等环境外 , 天气情况也会削弱化学武器的作用 。 如果风向变幻不定 , 化学武器还有可能使施放一方受到伤害 。
有效的防护措施 , 也使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大大降低 。 1915年年初遭化学武器攻击后 , 俄国开始研制化学武器防护器材 。 最早的防护器材十分简陋 , 是浸泡特殊溶液的纱布或抹布 。 为提升防护效果 , 俄国工程师后来研制了可紧贴面部的布质面罩 , 但防护性能提升有限 。
俄国著名化学家尼古拉·泽连斯基为寻找有效防护化学武器攻击的办法 , 亲自前往前线调研 。 他注意到 , 当氯气来袭时 , 凡是用军大衣蒙住头或把头钻进松软泥土里的士兵都幸免于难 。 研究分析后 , 泽连斯基发现军大衣呢毛和土壤颗粒能够有效吸附有毒物质 , 这帮助泽连斯基找到了研究方向 。 经进一步研究、试验 , 泽连斯基发现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质 , 还能保证呼吸畅通 , 滤除有毒物质的效果很好 。 随后 , 泽连斯基以易生产、成本低、过滤效果更好的活性炭为滤毒材料 , 于1915年8月成功研制专用防毒面具 。 这种防毒面具由高质量橡胶制成 , 可包裹整个面部 , 构成密封环境 , 不仅可保护呼吸道 , 还能保护眼睛和脸部皮肤 。
除防毒面具外 , 自1915年下半年起 , 俄军在部队中普及躲避化学武器攻击的做法 。 俄军在后方开设专门场所 , 以烟雾模拟化学武器 , 训练士兵如何选择并利用合适的风向、地形等 , 躲避化学武器攻击 。
1916年春季 , 俄军开始使用化学武器炮弹作战 。 当年夏季 , 化学武器在著名的布鲁西洛夫突破战役中发挥了作用 , 这也是俄军发动的第一次化学武器攻击 。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帕哈柳克认为 , 到一战结束时 , 化学武器也只是帮助参战国完成了一些战术性任务 , 大规模化学武器攻击的次数很少 , 化学武器炮弹常常与普通炮弹一起发射轰击敌阵地 , 作为一种辅助攻击手段发挥作用 。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文章图片
中国国防报|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