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打造鲜活生动的“红色课堂”

:原题为_解放军报|打造鲜活生动的“红色课堂”。
解放军报|打造鲜活生动的“红色课堂”
文章图片
火箭军“东风第一旅”积极探索创新 , 融入时代元素建设军史场馆 , 充分挖掘红色历史对官兵干事创业的激励作用 。 图为该旅旅史小教员、某营副班长彭鑫(右一)正在旅史馆中为大家讲述旅队创业初期 , 由于设备不足 , 官兵用麻绳当电缆组织训练的奋斗故事 。 潘 槿摄
大学生士兵杜潇留队了 。 不少战友都没想到 , 那个平时总爱谈论退伍回家如何创业的年轻战士 , 竟然选择留在了大山深处的阵管防卫连 。
“我要感谢咱们旅史馆 。 在成长道路上 , 我很庆幸能遇上这样一位‘良师益友’ 。 ”在火箭军“东风第一旅”奋斗强军故事会上 , 杜潇说起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
“活着拼命干 , 死了也合算 , 埋在山头上 , 顶起原子弹 , 为党为人民 , 再苦心也甜……”几个月前 , 旅里组织老兵到旅史馆参观 。 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 , 看着墙上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先锋榜”上同批战友的名字 , 杜潇仿佛听到了某种呼唤 。 “要走 , 也得等把名字挂进旅史馆再走!”回到连队的杜潇 , 提出了留队申请 。
“真实的史料 , 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 ”该旅领导介绍说 。 近年来 , 为提升军史场馆育人功效 , 他们积极探索创新 , 融入时代元素对旅史馆进行翻建改造 , 充分挖掘红色历史对官兵干事创业的激励作用 。
“刚到咱们旅时 , 我曾与一面‘姓名墙’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上个月 , 在该旅发射一营“传承红色基因、争当一旅传人”微课堂上 , 发射连排长刘超这样说 。
刘超毕业后曾因管理方法不得要领、不适应岗位而心情低落 。 旅里组织新干部参观旅史馆 , 他一走进大门 , 就被那面印有280名官兵名字的“光辉岁月”墙吸引了 。
这面墙 , 来历不凡 。 上世纪50年代末 ,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定:组建地地导弹第70分队 。 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硝烟的官兵 ,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 悄然扎进茫茫戈壁 。 面对一无装备、二无器材的困境 , 这群年轻人迎风斗沙 , 把白铁皮敲成训练器材 , 用麻绳当电缆组织训练 。 经过数年苦练 , 他们最终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争气弹” 。
刘超盯着280名前辈的出生年月 , 细算起他们的年龄 , “当时的他们与我同龄 , 却隐姓埋名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走出旅史馆前 , 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 我想续写‘东风第一旅’的光荣与梦想 。 ”
“旅队六十载艰苦创业史上 , 最不缺的就是鲜活生动的故事 。 ”该旅领导说 。 为让青年官兵更深刻地感悟旅队奋斗历史与优良传统 , 他们充分发挥旅史丰厚的优势 , 利用多种方式讲好奋斗故事 , 充分展现“东风第一旅”的光荣历程 , 收到以史育人的良好效果 。
站在修缮一新的旅史馆里 , 看到玻璃柜中的那部老电台时 , 须发花白的老兵郭新民眼眶湿润了——40多年前 , 从他手里发出的那份特级电报 , 已经成了镌刻在通信兵史册上的“唐山第一报” 。
“我发报的时候 , 用的就是这个型号的电台 。 ”老人动情地给大家讲起了那段战斗岁月:与死神多番搏斗后发出告知灾情的“第一报”、打响震中地区抗震救灾“第一枪”……解说员、通信营指导员李红杰一边听着老兵的讲述 , 一边快速记下这些故事 。
【解放军报|打造鲜活生动的“红色课堂”】此后 , 该旅党委以此活动为契机 , 抽选人员组成专访组 , 专访了曾在一旅奋战过的老战士、英模代表 , 邀请他们走进旅队与官兵面对面交流 , 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制成专题教育片 。
采访这天 , 我们走进该旅史馆 , 只见长廊屏幕上正在播放这部专题教育片 。 屏幕里 , 老“一旅人”正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奋斗历程:原总装备部副政委高同声 , 回想起官兵缺衣少食仍坚守大漠砺剑的艰苦岁月时 , 几度哽咽;当年还是学员排长的秦泽海 , 谈到导弹发射的那一声“点火”时仍热血澎湃;曾被表彰为“一对好主官标兵”的一等功臣连长郭绍德和二等功臣指导员李政朝 , 讲述了建连像家的点点滴滴……屏幕外 , “东风人”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热血担当 , 让年轻官兵找到了心灵“共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