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失落的大卫王之“狮”


以色列|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失落的大卫王之“狮”
文章图片
以色列|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失落的大卫王之“狮”
文章图片
以色列|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失落的大卫王之“狮”
文章图片
以色列|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失落的大卫王之“狮”
文章图片
“Lavi”这个名字对于非航空迷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 国内也叫“狮”式战斗机 , 其实英语里好像并没有Lavi这个单词 , 大概是根据希伯来语的发音拼成的 , 墨林不懂希伯来语 , 所以原文就不放上来了 。 有好一阵子国内外都流传着“狮”和歼-10的所谓“渊源” , 本文后面也有一些分析 , 前面还是先介绍飞机 。
Lavi是以F-16为基础研制的 , 实际研制中也是与美国合作 , 腹部进气道、机身、垂尾、起落架等组件基本与F-16一致 , 可以认为是直接来自F-16的技术 , 但整机气动外形和F-16差别也很明显 。 以色列此前引进过幻影Ⅲ、幻影V , 此后又利用“偷来“的资料 , 半仿半研发展了Kril“幼狮”战斗机 , 这些飞机都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 , “幼狮“还安装了固定鸭翼 , 这些让以色列了解和掌握了这种布局的特点 , 在Lavi上同样运用了这种布局 , 所不同的是鸭翼为全动式的可控操纵面 。
以色列一开始是打算引进F-16的生产线 , 在国内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改动 , 使飞机更加适合本国国情和任务需要 , 但美国人不但不同意设生产线 , 也不允许以色列人在引进的飞机上改装 , 这也是逼得以色列决定自行开发的原因之一 。 Lavi虽然最后没有研制成功 , 但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 有些也可谓先进 。 以色列此前就很擅长的是电子设备 , Lavi的电子战系统也来自F-16 , 但以色列人把这套系统做成了内置 , 而F-16还只能使用外部吊舱;Lavi本身是静不稳定的 , 为此以色列也和美国利尔西格勒公司合作开发了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操纵系统 , 创下了一个世界首次 。
Lavi另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 , 其他各国研制这类战机时 , 一般都是先研制单座机 , 而后再进行改进研制双座机 , 但以色列正好反其道而行之 , 先研制双座机 。 这样一来在机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 , 机内可用空间是增加 , 而单座改双座却正好相反 , 从而保证了单座时机载设备更加丰富、或者机内燃油更加充分 , 因此Lavi的原型机在试飞时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双座结构 , 但后舱堆满了各种设备 。
美国在Lavi的研制初期也的确出了不少力 。 因为一开始Lavi的研制目标是替换以色列已经装备的50年代研制的A-4这一类对地攻击机 , 技术含量并不高 。 实际上以色列并不具备完整的飞机研发能力 , 相关的风洞试验据说是由格鲁门公司做的 , 除此之外 , 美国还提供了普惠的PW1120加力涡扇发动机 , 据以色列人的资料称美国负担了总研制经费的40% , 但考虑到以色列的国防经费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美国的对外军援 , 因此美国的投入比例实际应该更高 。
到1982年以后 , Lavi的研制目标变成了高性能的战斗轰炸机 , 这种改变可能与1981年以色列在“巴比伦行动”中的作战经验有关 , 当时因为F-16的作战半径不足以飞越选定的突袭航线 , 不得不拆除机上部分设备以减轻重量 , 可能正是为了完成类似任务的考虑 , 以色列需要一款同时拥有大载弹量和大航程的战斗轰炸机 , 因此在Lavi的研制过程提高了性能指标 , 在空重比F-16轻20%的情况下 , 无空中加油时特定任务剖面的作战半径超过F-16C将近50% , 达到1200公里以上 。
但这样一来美国就不干了 , 因为担心Lavi会和F-16形成竞争局面 , 或者对F-16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 。 于是美国国防部和一些军工企业开始动作 , 一方面阻挠以色列获得进一步的技术和资金 , 另一方面也向以色列军方施加压力 , 一段时间里 , 研制Lavi的IAI公司(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不得不绕开美国政府和国防部 , 试图直接从国会、甚至只能以科学交流的名义获得资金和技术 。
另一方面 , 当时以色列的国防经费一直在缩减 , 同时Lavi定位的转变导致性能大幅提升也进一步拉高了研发成本 , 而较少的预期产量也使得Lavi的单机成本受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 一开始以色列预计自家国防军的需求量不会少于300架 , 算下来单机价格约1780万美元 , 只略高于同期F-16C的1690万美元 , 但在航程、有效载荷和生存能力等有一定性能优势 。 但如果只有150架时 , 单机成本就将增加55% , 这样一来性能优势也会被价格抵消 , 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 , 以色列国内对Lavi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 , 支持和反对的几乎各占一半 。 1987年8月17日以色列政府召开内阁部长会议讨论Lavi的去留 , 结果支持的一边最终因为1票之差败下阵来 。 事后IAI只好解雇了投向Lavi项目的5000余人 , 其中包括1400余名各专业工程师 , 当时IAI总共只有大约22000人 , 一个项目下马、四分之一的人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