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你们的功勋,人民永远记得!( 四 )


疫情就是命令 。 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 , 陈薇一直带领团队和时间赛跑 。 专家组成员张珂告诉采访人员 , 帐篷实验室搭设完成后 , 陈薇院士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 , 实地检验各类装备;队员执行高风险任务前 , 她都会逐人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 并不断激励鼓舞大家;她在一线通宵达旦工作 , 3个多月下来 , 人瘦了一圈儿 , 白头发却多了不少……大家都说 , 看到陈薇总是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工作 , 既心疼又踏实 。
在陈薇指挥下 , 抵达武汉短短24小时内 , 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 , 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迅速搭建起来 。 在这个实验室里 ,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 , 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 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
疫苗 , 是目前抗击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 。 “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 。 ”陈薇说 。 在武汉一线 , 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 , 科研团队夜以继日 , 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
“除了胜利 , 别无选择!”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 , 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 , 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
9月7日 , 陈薇表示 , 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 , 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 。 “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 ,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 。 ”陈薇骄傲地说 。
除了新冠疫苗 , 陈薇还率领团队研发新药 , 加紧研制针对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 。
此次奔赴武汉 , 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 。 29年来 , 在与病毒的较量中 , 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 , 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 , 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 。 受实验环境限制 , 陈薇很少喝水 , 也很少去洗手间 , 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数月后 , 团队研制出“重组人干扰素ω” , 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
2014年 , 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 , 并迅速向外蔓延 。 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 , 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 , 率队赴非 。 同年12月 , 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
入伍29年 , 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 , 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 。 正是有着长期与病毒“打交道”的经验 , 她与科研团队才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 , 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陈薇说 , “我和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 , 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 ”
9月8日 , 当陈薇走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主席台时 , 陈薇的母亲在电视上一眼就看到女儿的变化 。 “她变老了 , 都有白头发了 。 这次她真是操心了 。 ” 陈薇却说:“穿上了这身军装 , 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 。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采访人员姜晓丹、靳博、田豆豆、范昊天、李龙伊)
【编辑: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