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 二 )
一条大河与其他大河、其他文明区的距离 。 如果与另一条大河的距离较近 , 中间没有太大的地理障碍 , 就便于两个流域之间的来往、交流和互补 , 也可能引起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竞争和冲突 。 黄河和长江是地球上靠得最近的两条大河 , 幸运的是 , 两个流域从公元前221年开始 , 大多数年代都处于同一个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完整拥有两条大河的国家 。
■ 用史实读懂“母亲河”
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 , 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 , 以及和谐的生存方式 , 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 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 。 在秦汉统一以后 , 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 , 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地 。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上世纪60年代 , 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经的宝鸡 , 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 。 1975年 , 为纪念中日建交 , 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文物精品展 , 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文物 。 他见到宝鸡这件文物后 , 心中一直纳闷 , 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 , 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 。 他随即让人送去除锈 , 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 , 其中有一句“宅兹中国” , 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都城后向上天报告:“现在中国是我的家园 。 ”这是“中国”二字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
在西汉末年 , 黄河流域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 为了生存 , 黄河儿女走四方 , 不断移民 , 从这里繁衍的人口逐步扩大到中国各地 , 推动了民族大融合 , 传播了先进文化 , 为历代中原王朝开疆拓土 。 今天的中国有这样的疆域 , 汉族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 黄河儿女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
葛剑雄在书中梳理了这些脉络 , 证明了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 在书的结尾 , 他改写、扩充了自己30年前那句话:“新的黄河文明的创建不仅是良好的愿望 , 而且有坚实的基础 。 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 , 新的黄河文明应运而生 。 黄河万古流 , 黄河儿女将不断创建新的文明 。 ”
【访谈】
■ “黄河文明”深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是抛弃不了、否定不了的
读+:提出“黄河儿女将不断创造新的文明”的信心源自哪里?有西方历史学者提出“黄河文明起源说”是个伪命题 , 您怎么看?
葛剑雄:任何一种文明 ,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 。 黄河文明存在的物质基础——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 对其有利因素的利用离极限还差很远 。 问题在于 , 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是否能适应新的要求 。
黄河文明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以农业为本的基础上的 。 当这些特殊的地理和社会条件发生改变 ,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农业的独大地位不复存在 , 原来的黄河文明由盛转衰就是必然的结果 , 是完全正常的 。 这种衰落乃至消亡标志着旧事物的结束 , 也预示着新事物的产生 。 因此 , 如果“复兴”的意义是指要恢复旧的黄河文明 , 这种“复兴”实际上是复旧 , 那就注定是不可能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黄河文明作简单的抛弃或全盘否定 。 黄河文明的精华早已深沉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 是抛弃不了、否定不了的 。 这些精华将成为新的黄河文明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 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和持久动力 。
读+:新的黄河文明 , 将是什么模样?
葛剑雄:新的黄河文明仍然是以黄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 从本质上讲 , 是传承 , 更是创新 。
农业文明仍将是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 , 但它不会是传统意义和标准的农业 , 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大农业 , 包括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其他新产业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产业 , 非但不会造成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 , 而且将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深度的修复 , 与黄河的全面治理、永久安流相得益彰 。
- 公司|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涨0.33%
- 零本数码德国工业领域的巨无霸,在中国“扎根”147亿,一年净赚327亿
- 经济|洪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中国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关键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从月球“抓把土” 看看她的“芳龄”
- 暴走通信 2021年网内新增5G手机2亿部,中国移动:大手笔投入
- 科技圈 搭建全新 SIM 卡开放生态,中国移动产品创新开放合作论坛
- 暴走通信 移动云迎来大爆发,中国移动钱岭:“云改”第一年
- 商洛新闻网 山阳:秦岭腹地走出的“华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