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实录 | 深藏功名的杨树柏:朝鲜战场一个人的阻击战( 三 )


“部队那会儿都以为我牺牲了 。 没想到 , 我不但活着回来 , 还救回一个伤员、带回4杆枪 , 都特别高兴 。 因为这 , 给我记了‘大功’” 。
立功证明书
脱下军装的他依然是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 杨树柏随66军197师回到天津武清王庆砣镇休整 , 没倒在战场上的杨树柏 , 却倒在了病床上 。 “在朝鲜长时间站在冰水中、雪地里 , 我父亲的肺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 回来之后 , 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 , 一病就是三个月 。 ”杨树柏次子杨立生告诉记者 , 就在父亲住院治疗期间 , 一封邀请他赴京参加抗美援朝庆功大会的信送到病床前 , 而身患重病的杨树柏不得不放弃 。 “这是我父亲最遗憾的事 。 ”
杨树柏次子杨立生手捧捷报
“他把自己的立功证书和军功章都锁在一个小铁匣里 , 从来都不给我们看 , 也很少给我们讲在朝鲜的战斗经历 。 ”在杨立生记忆中 , 父亲淡泊名利、一心为国 , 从未忘记党和人民的嘱托 。 在武清休整期间 , 工作地点距离自己的家只有十几里地 , 可他从不请假回家 。 有人问他:“你家那么近 , 你怎么不回去看看?”他说:“不行 , 部队有部队的纪律 , 不是说让你休养来了 , 你随便溜达可不行 , 都得听国家的命令!”
复员转业后 , 杨树柏进入和平区饮食公司工作 , 谁也想不到的是 , 已经当上了公司经理的他 , 竟为响应国家支援农村号召 , 回到北辰农村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 “我父亲说 , 我不带头谁带头?回乡前我父亲的工资已经很高了 。 他这一回来自然就舍弃了高工资 , 转年又赶上自然灾害 , 一家人饭都吃不上 。 我父亲一生都在为集体着想 , 为他人着想 。 ”杨立生回忆说 , “回乡之后 ,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 我的棉衣都是捡哥哥姐姐穿小的 , 可有一年我连旧棉衣都没有 , 因为父亲把家里的棉衣送给了邻居家的孩子 。 我当时听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对话 , 他说 , 这个孩子只有单衣 , 而且他父亲也是军人 。 咱孩子的棉衣虽然破 , 补一补接一接还能穿 。 ”
“抗美援朝回来 , 我父亲大病一场 , 虽然当时是治好了 , 但落下了病根 , 经常咳血 。 后来他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 , 就在双口小学当门卫 , 每天负责敲铃 。 学校里的孩子老师挺多 ,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看门的大爷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 ”即使这样 , 杨树柏从没因个人和家庭的困难 , 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 “父亲每次看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剧 , 总会默默流泪 , 说想念牺牲的战友 。 他说活下来就是幸福 , 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 。 ”说着 , 杨立生拿出一个铜制腰带扣 , 因为年代久远 , 上面印着“八一”二字已经有些模糊 , “这条腰带是我父亲参加解放战争时部队发的 , 这腰带跟着他去过朝鲜 , 解放后也一直系着 , 直到绿色布带糟了断了 , 他把这个铜扣拆下来保存着 , 也是希望我们把这种战斗精神传承下去 。 ”
腰带扣照片
虽然杨树柏从不跟儿孙们炫耀自己的战斗经历 , 但红色基因仿佛在老杨家扎下了根 , 大儿子杨利友曾在村里当过民兵 , 孙子杨勇曾任武警青海总队某部担任特战大队副大队长 。 “高中毕业 , 我想去参军 。 父母心疼不想让去 , 我就找我爷爷 , 爷爷就问我一句话 , ‘你怕苦吗?’我说 , ‘不怕!’爷爷说 , ‘不怕苦 , 你就去 。 ’”
杨勇和爷爷合影
真的当了兵 , 杨勇才真切地体会到当兵有多苦 。 2012年 , 他被选拔参加首届“魔鬼周”极限训练 , 这是从全国只选拔200多名特战队员进行的职业训练 , 连续7天 , 每天训练18个小时 , 有近15个训练科目 , 而且只给三袋压缩饼干 , 没有水 , 考验的不仅是队员们的身体素质和作战技术 , 更考验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精神意志 。 在一次滩涂追击转雪山追逃的训练中 , 杨勇不小心 , 一脚踩进了冰窟窿 , 冰水一下漫到大腿根 , 脚后跟也磨破了 。 连续的高强度训练加上受伤 , 让他几近崩溃 , 那个瞬间 , 他忽然想起了爷爷 。 杨勇说 , “我当时想到 , 我爷爷他们那时候打仗不就这样吗?让人追来追去 , 在死人堆里趴着 , 趟了百十里山路 , 找到部队!咱还没有真的上战场 , 没有真的敌人在追、在打 , 只是模拟这种训练状态难道我们都坚持不了?不就破个皮呗!流点汗、流点血不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