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哎,这是今年最绝望的热搜( 三 )


对此 , 米歇尔觉得歉疚 。
「我不是有意忽略你 , 我只是不想思考 。 」
「我对自己更生气 , 还有我现在的状态 。 」
她一个人要同时照顾丈夫和孩子 , 早已身心俱疲 。
疾病折磨的不只是一个人 , 而是一个家庭 。
格里森从这个家的主人翁 , 慢慢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
他被禁锢在这个沉重的躯体中 , 看着儿子长大 。
当儿子哭闹、想吃东西、想上厕所、想玩耍时……
格里森唯一可以做的 , 就是坐在轮椅上 , 操作机械音一遍遍叫着他的名字 。
只有孩子爬到他的腿上时 , 他才能感觉到短暂的喜悦 。
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 , 渐渐吞噬着他最初的乐观 。
格里森的活力不复存在 。
他罕见地对着镜头崩溃了 , 因为他已经没有自信战胜病魔 。
更绝望的是 。
自己就连摔东西发泄、大声尖叫 , 都做不到 。
痛苦的生活让他第一次想到了死亡 。
此后 , 想死的念头 , 曾多次出现 。
但仅仅是一些瞬间 。
深思熟虑后 , 格里森依然觉得 , 为了家人和朋友 , 他还是想活下去 。
他做了手术 , 切开气管插入呼吸机 , 延长生命 。
虽然过程痛苦无比 , 但他因此能够参与儿子4岁的生日 。
至少在视频前 , 他始终保持着微笑 。
他借助设备给孩子唱歌、讲故事 。
或者仅仅只是笑眯眯地在一旁看着 。
支撑他活下去的 , 除了亲情 , 还有奉献的价值 。
他创办了名为「决不认输」的公益团队 。
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有关渐冻症患者的人权权益法案——
「史蒂夫·格里森法案」 。
确保将渐冻症患者所需的声音设备、眼球追踪系统 , 纳入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内 。
直接推动了国会关于渐冻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 , 造福了无数个普通家庭 。
格里森是不幸的 。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 , 他拥有无私的妻子 , 和从未放弃过他的家人们 。
而且 , 作为公众人物 , 他能得到最先进的医疗救助 , 得到全社会的鼓励支持 。
并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发挥余热 。
但 , 不难想象 , 在影片之外 , 还有无数平凡的渐冻症患者 , 处于精神、物质都极度匮乏的状态 。
格里森所做的气管切开术手术 , 虽然可以延续生命 。
但95%的患者都会拒绝 。
因为这一手术后 , 需要24小时看护和高昂的医药费 。
这是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 , 这一疾病更为残酷的一面 。
就像新闻中的李女士 , 多次尝试自杀 。
最主要的原因是 , 她不想拖累家人了 。
患病四年 , 家里的几十万元存款花得所剩无几 。
长期请不到合适的保姆 , 还连累丈夫无法正常工作 。
她的经历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与不公 。
同时 , 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温暖 。
在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 。
李女士在最新的采访中 , 和格里森做了同样的选择 。
她决定活下去 。
就像格里森对妻儿的挂念一样 。
李女士也说 , 如果自己还能站起来 , 想挣钱减轻家人负担 , 还想带2岁的外孙玩 。
和他们一样 , 选择与渐冻症勇敢搏斗的人 , 不在少数 。
霍金患上渐冻症之后 , 也没有停下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
从确诊到去世 , 他度过了55年时光 。
成为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渐冻症患者 。
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 , 拖着病体战斗在抗疫一线 , 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
还有影评人罗罔极 , 在轮椅上写影评 。
用他的思想与才华 , 引来无数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
我们不能低估病魔的威力 。
更不能低估人对生命的渴望 。
对于渐冻人群体 , 我们所能给予的帮助或许十分微小、有限 。
但 , 唯有给予更多关切 , 才能汇聚更多力量 。
给予更多人活下去的希望 。
让爱真正有「破冰」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