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神舟十三号成功出舱!宇航员与地面如何实现高效沟通?


翻译|神舟十三号成功出舱!宇航员与地面如何实现高效沟通?
文章图片
翻译|神舟十三号成功出舱!宇航员与地面如何实现高效沟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 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 , 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 , 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 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右)结束出舱任务
在激动人心的时刻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 在执行如此高难度的太空任务时 , 宇航员需要与地面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时沟通 , 航天员之间也需要实时沟通 。 我们看到 , 这次执行任务的是中国航天员 , 与之沟通的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 所以一片和谐景象 。 那如果哪一天 , 咱们国家的空间站对国外宇航员开放了 , 执行任务的既有中国人 , 也有外国人时 , 宇航员之间、宇航员与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之间 , 该如何消除语言障碍 , 实现高效沟通呢?
笔者第一个想到的是“同声传译” 。 对翻译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多少听说过这个概念 , 毕竟“同声传译”可以说是翻译界的“金饭碗”啦 。 同声传译 , 简称“同传” , 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 , 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 , 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 , 同声传译员通过专用的设备提供即时的翻译 , 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 , 通常由两名到三名译员轮换进行 。 这种方式似乎可行 , 但是那就意味着宇航员的身边得有一名翻译人员随时待命 , 这名翻译人员需要精通中外两种语言 , 同时需要储备足够的航空航天知识 , 否则一旦翻译出现错误 , 那可能会是灭顶之灾 , 后果不堪设想 。 此外 , 空间站本身空间有限 , 配备翻译员的话就要多占用一个名额 。 这样想来 , 额外配备一名翻译员的思路是行不通了 。
翻译
那有没有可能通过人工智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技术发展到今天 , 人工智能翻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 我们普通老百姓接触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各大互联网巨头提供的翻译服务了 , 比如国内的“百度翻译”、“有道翻译”、国外的“谷歌翻译”等等 。 此外 , 时下各种“翻译笔”似乎也开始流行起来 , 拿着翻译笔沿着文字轻轻一划 , 译文就出来了 。 看似神奇 , 实际上人工智能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不高 , 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错漏百出、误人子弟 。 而且 , 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译需要配置专业的设备 , 这对于宇航员来说 , 无疑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 所以说 , 在人工智能技术仍然有待发展的今天 , 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太空中的翻译问题 , 肯定是不现实的 。
讨论到这里 , 配备翻译员行不通 , 人工智能也用不上 , 翻译这个问题似乎是没法解决了 。 那到底该如何实现太空中的高效沟通呢?实际上非常简单 。 俗话说“不破不立” , 既然翻译问题解决不了 , 那我直接不要翻译了行不行?当然行 。 关注过前几次太空任务直播的朋友也许已经注意到了 , 我国的空间站里面使用的都是中文!那么 , 如果国外的宇航员要进入中国的空间站执行任务 , 提前学好中文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实际上 , 如今在国外的宇航员之间已经掀起了一股中文学习的热潮 。
中文操作界面
【翻译|神舟十三号成功出舱!宇航员与地面如何实现高效沟通?】话说回来 , 前面讨论的配备翻译员、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呢?其实也不是 。 只要我们调换一下位置就行了 ,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 , 对于配备翻译员这个方法 , 我们配备一个懂航天航空、掌握宇航员技能的翻译很难、也不划算 , 那如果反过来 , 我们配备的是一个懂翻译的航天员呢?如果我们的中国航天员能同时精通一门外语 , 那就能构成双保险 。 万一遇到外国航天员中文卡壳或者不敢确定的时候 , 我国的航天员就能用外语与之确认 , 岂不美哉?其次 , 至于翻译笔之类的辅助工具 , 我们要知道 , 在执行太空任务的时候 , 我们的航天员是有航天员手册需要遵守的 , 还有大量的文字材料需要阅读 , 比如要开展的太空实验的实验计划书等等 。 这个时候 , 翻译笔等工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外国宇航员了 。 总而言之 , 让国外宇航员掌握中文 , 让翻译回到辅助的位置 , 才是未来太空中高效沟通的最有效的手段 。 可以想见 , 在未来的太空里 , 我们美丽的汉语必定会响彻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