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林彪如何应对大战前夕敌人增兵( 二 )


■ 林彪的犹豫及应对■
敌情有变 , 己方部署要不要变 , 指挥员考虑这个问题是职责范围内的事 , 无可指责 。 孙子曰:“多算胜 , 少算不胜 , 而况于无算乎?”应当说 , 林彪指挥作战是精于计算的 , 他常常把敌人估计得很强 , 把困难估计得很大 , 在行动上极少犯轻敌的毛病 , 而偏于保守 。 但是四平未打下恰恰是由于轻敌 。 在郑家屯 , 四平的阴影又在他心头闪现 。 他又犹豫起来 。
在饭桌上 , 有一种人吃相不佳 , 常常夹一筷菜 , 放下 , 又夹另一筷 , 又放下 , 再夹前一筷 。 这种夹菜法称作“游动筷” 。 林彪这时也犯了这个毛病 。 他先夹的一筷叫“长春” , 放下 , 又夹“锦州” 。 此时 , 他放下“锦州” , 又想去夹“长春” 。
10月2日22时 , 林彪以林罗刘名义起草向中央军委发去的特急电报:
(一)得到新五军及九十五师海运葫芦岛的消息后 , 本晚我们在研究情况和考虑行动问题 。
(二)估计攻锦州时 , 守敌八个师虽战力不强 , 但亦须相当时间才能完全解决战斗 。 在战斗未解决以前 , 敌必在锦西、葫芦岛地区留下一两个师守备 , 抽出五十四军、九十五师等五六个师的兵力 , 采取集团行动向锦州推进 , 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堵住该敌 , 则该敌可能与守敌会合 。 在两锦间敌阵地间隙不过五六十里 , 无隙可图 。
(三)锦州如能迅速攻下 , 则仍以攻锦州为好 , 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 。
(四)长春之敌数月来经我围困 , 我已收容逃兵一万八千人左右 , 外围战斗歼敌五千余 , 估计长春守敌现约八万人 , 士气必甚低 。 我军经数月整补 , 数量质量均大大加强 , 故目前如攻长春 , 则较六月间准备攻长春时的把握大为增加 , 但须多迟延半月到二十天时间 。
(五)以上两个行动方案 , 我们正在考虑中 。 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
据时任林彪秘书的谭云鹤回忆 , 在起草这份电报时 , 车厢里只有林彪和他二人 。 罗荣桓和刘亚楼分别在他们自己的车厢休息 。 这封电报由林彪口授 , 他记录 。 林彪看过后即由警卫员送给罗、刘看 。
林彪此时虽然又想放下锦州去打长春 , 但是因为打锦州的决策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的 , 部队都已按照这一决策行动了 , 要改变这一决策也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 。 在中央批准前 , 仍应按打锦州的部署行动 。 因此 , 林彪签发这一电报后 , 攻锦部队仍按原部署向锦州推进 。 此时 , 东总的列车停留在郑家屯以西 。 如果攻锦州 , 列车应当继续向西开 , 至通辽再南下 。 如果是打长春 , 就得倒车 , 由郑家屯往东 , 到四平后向北开 。 深夜 , 当刘亚楼问林彪列车应该走哪一条路时 , 林彪说:“按原计划 。 ”于是 , 列车继续向西 , 向锦州方向前进 。
10月3日晨 , 列车已到达彰武以北的冯家窝棚 。 罗荣桓经反复考虑 , 认为应当坚持打锦州 。 他在同刘亚楼商量后一同去见林彪 。 罗荣桓建议林彪仍然执行打锦州的决定 。 林彪征求刘的意见 , 刘同意罗的建议 。 林彪考虑了一会儿 , 叫谭秘书告诉机要处 , 停发那份电报 。 但是 , 电报已经在凌晨4点多钟发出去了 。
罗荣桓建议不要等军委回电 , 立即给军委发电报 , 说明我们仍然打锦州 。 林彪同意 , 并对罗荣桓说:“是否请你执笔?”罗荣桓客气了一会儿 , 见林彪坚持让他执笔 , 便说:“好吧 , 大家凑 。 ”接着 , 由罗荣桓起头 , 林罗刘三人边议边写 , 你一句 , 我一句 , 很快起草完了 。 罗荣桓最后又读了一遍 。 林、刘都表示同意 。 于是 , 交给谭秘书送机要处译发 。
电报说:
(一)我们拟仍攻锦州 。 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 , 然后发起总攻 , 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 , 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 。 目前如回头攻长春 , 则太费时间 , 即令不攻长春 , 该敌亦必自动突围 , 我能收复长春 , 并能歼敌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