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而立浦东 专家访谈| 王战:上海和国家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的身影

:原题为_上观|而立浦东 专家访谈| 王战:上海和国家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的身影。
名称不一样 , 浦东也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

上观|而立浦东 专家访谈| 王战:上海和国家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的身影
文章图片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 中国大陆最大的工业城市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走上了整体转型之路 。 上海 , 开始像一只头雁 , 带动着整个长三角、长江流域 , 乃至全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
“浦东开发开放有三条基本经验 , 那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 , 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要求 , 始终体现以开放改革驱动创新的发展特色 。 ”对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从浦东的“起名之争”说起 。
上观|而立浦东 专家访谈| 王战:上海和国家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的身影
文章图片
王战    黄尖尖 摄
【一】
叫“新区”不叫“特区”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曾遇到一个起名的问题 , 黄浦江东面那块土地应该叫什么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 浦东 , 还叫经济特区吗?
“后来我们想清楚了 , 浦东不搞‘特区’ , 搞‘新区’ 。 ”曾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历次重大规划、改革项目的王战这样解释 , “新区和经济特区不同 , 经济特区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 , 像核聚变 , 而浦东是核裂变 , 要释放能量 。 ”叫“新区”不叫“特区” , 是基于对当时国情、市情实事求是的判断做出的决策 。 名称不一样 , 浦东也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
不搞“特区” , 意味着浦东开发开放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 , 而是依靠自主改革、自费改革的“双自改革” 。 “浦东采取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发展方式 ,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 , 把国有和集体所有土地从无偿划拨变成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 使得三十年前的一片农地变成了全世界最漂亮的一片城区 。 ”王战说 。
上观|而立浦东 专家访谈| 王战:上海和国家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的身影
文章图片
1992年11月20日 , 上海市陆家嘴中心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会议开幕   来源:资料图片
与“特区”起步阶段的单向对外开放不同 , 浦东的开放是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 , 事关整个上海 , 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发展 。 “今天上海要建设‘五个中心’ , ‘中心’的意义就是辐射……自浦东开发起 , 上海就有强烈的意识 , 要释放能量 , 辐射周边地区 。 ”
在此过程中 , 浦东一直坚持功能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层创新” , 功能创新则贯穿始终 。 上海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 浦东的五个功能区正好分别对应这一目标:陆家嘴对应金融中心 , 外高桥对应贸易中心 , 张江对应科创中心 , 洋山港和浦东机场对应航运中心 。 浦东的发展也从未离开过科技创新 。 “中国人造的第一块芯片在浦东诞生 , 再到建设硅谷、药谷 , 制造大飞机、大科学装置 , 建设张江科学城……创新一直是浦东开放和改革的驱动力 。 ”
“双向开放 , 双自改革 , 双层创新 , 就是浦东的特色 。 ”30年一路走来 , 浦东从“新区”到“不是特区的特区” , 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 在到迎来自贸新片区 , 一个个称呼背后 , 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每一步试验 , 都在浦东这座“实验室”里落地、开花 , 辐射全国 。
上观|而立浦东 专家访谈| 王战:上海和国家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的身影
文章图片
今日陆家嘴   孟雨涵 摄
【二】
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身影
“纵观这30年 , 上海和国家每一次遭遇危机都会想到浦东 , 每一次化危为机 , 浦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王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