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疫情下的“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 二 )


天通苑交通设施及网络发达 , 几十条公交线路都途经或直达社区 , 公交站40多个;并且地铁5号线、13号线都设有站台 。 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 , 地铁站外人满为患的蛇形排队场景 , 都在说明这里人口众多 。 人员流动性大 , 自然给疫情防控带来压力和挑战 。
“每个清早黑压压的人群像潮水一样褪去 , 晚上又同潮水一般涌回来 。 ”知乎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这样写道 。
职(业)住(所)分离严重 , 被视作天通苑的“硬伤” 。 新华社此前的一篇报道曾提及 , 夹在中心城区、昌平区之间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是一个“睡城”:从2000年这里建成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开始 , 由于忽略了前瞻性职住平衡规划 , 在城市边缘渐渐形成了一大片“居住型”社区 。
昌平人力社保局与高德地图大数据分析显示 , 绝大多数回天地区就业人口的就业半径在10公里以上 , 工作地点遍布主城区 。
(11月3日 , 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北二区 , 货架上摆满了居民订购的生活物品 。 图/中新图片)
注定只是“睡城”?
天通苑 , 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 , 知乎上的答案见仁见智 。 但“大”是住在这里或者来过这里的人最直观的感受 。
坐落在北五环外天通苑 , 占地约8平方公里 , 规划建筑面积600多万平方米 , 分为天通苑本区、天通东苑、天通西苑、天通北苑与天通中苑 , 每个苑又按照数字分1、2、3区 , 天通中苑分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 , 共有16个分区、645栋楼 。
贯通北京南北的地铁5号线 , 在天通苑设有3个站:天通苑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北站 。 有网友戏言:“地铁三站都走不出天通苑” , 更有网友戏谑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大概就是你在天通苑这头 , 我在天通苑那头” 。
由于临近地铁、出租房源较多 , 且房租相对便宜 , 天通苑还是北京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 因此 , 天通苑也被视作“北漂”群体“梦开始的地方”——为数不少的选择来北京发展的年轻人 , 一开始会选择在天通苑租住 。 而“离开天通苑”也被很多人视为迈向成功的标志 , 甚至没有之一 。
2016年出版的一部中篇网络小说——《日落天通苑》 , 对于“天通苑是什么地方”的疑惑 , 作者王云超如此形容:
天通苑 , 是亚洲无人能及的经济适用房区 , 江湖人称“睡城” , 这里有便宜的租房价格和一站式的生活环境 , 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奔赴北京后便住在这个地方 , 令它成为“北上广”打拼一族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
网络上还存在这样的说法:天通苑社区虽然人口比较多 , 但很少能够见到北京本地的人 , 95%以上实际上都是“北漂” 。 这一说法虽不尽严谨 , 有夸张的成分 , 很难得到证实 , 但足以说明人们对于天通苑的观感和认知 。
“缓缓夜去的天通苑 , 和一个三线城市的晚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 这里的撸串的大排档烧出的火苗 , 吓到了被牵着的吉娃娃 , 巷子口的大风吹着在大声说话的大妈 , 路灯下聚集着三五个下象棋的老爷子 , 蹲在街头抽烟的房产经纪人……”知乎上的文章《离开天通苑 , 就别回来了》 , 让人们看到了天通苑的市井生活气息 。
因为“脏乱差”和“堵车” , 天通苑还曾被网友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
不过 ,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 “随着2018年北京发布‘回天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 一系列公共服务场地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始落地” , 被统称为“回天地区”的天通苑、回龙观区域 , 商业配套逐渐完善 , 最基本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也慢慢完备 。
但受制于当年“居住大组团”的规划 , 职住分离的弊端之下 , 依然无法根治通勤时间长 , 高峰期地铁拥挤、路面交通堵塞等顽疾 。
中国城市规划院原副院长李迅认为 , “睡城”形成的一个原因来自于规划 。 他说 , 北京在城市规划中曾犯过的典型错误 , 就是追求“居住大组团” , 没有把握好就业和居住的关系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 , 北京的回龙观等新城区里很少有就业岗位 , 大部分人早晨到主城区上班 , 晚上又涌回新城 , 造成巨大的钟摆式交通流 。
仇保兴说 , 把北京回龙观、天通苑新区安排在城市北面 , 而就业集中在东南的CBD地区 , 通勤交通流要穿过市区……由此造成交通拥堵等多方面的问题 。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也认为 , 过去规划中一度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 , 而功能区过大造成了较大问题 。 比如回龙观、天通苑成为单纯的居住区 , 没有适当配置就业 , 导致目前该区域职住分离现象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