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天|寡妇出上联:“墙上画马不能骑”,大将军巧对下联,她满脸通红( 二 )
但大将军碍于身份 , 且对方又是一妇人也不好发作 , 只想着怎么怼回去 。 对善武而疏文的他哪里会这些 。 于是便问他的随军书记官 , 要如何作对才好 。
书记官思考了一会 , 也难以马上对出好的 , 正犯愁之际 , 一名亲兵低声说\"纸上谈兵脱实际\" 。 他话一出 , 这个寡妇便感到有些惭愧 , 确实是自己的心态不好 , 所以满脸通红 , 非常不好意思 。
\"墙上画马不能骑\"这样的上联 , 你能对出下联吗?可以评论区一展身手 , 听说网友之中对穿肠很多 。
对联的起源很多人喜欢对联 , 也喜欢在网络上对一对别人的出句 , 但很多人却不知对联是怎么诞生的 , 对联从何而来, 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
对联的起源 , 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当然 , 那时候没有对联这一词汇 , 那时候被称之为桃符 。 到了三国时期 , 孔融的无意之举 , 诞生了有料可查的第一幅对联 。 他将自己诗中两个对偶的句子:\"座上客常满 , 杯中酒不空\" , 用纸写下来 , 贴在家中的柱子上 , 这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
唐代格律诗成型了 , 而在
黛玉说:\"什么难事 , 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 \"
但在唐代却没有对联这么一说 , 也没有文人墨客以出句、对句的形式娱乐 , 唐人更愿意和诗、连诗、续诗 。 唐朝有\"对联\" , 但对联都在诗中 , 对联在唐代并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文体 , 所以说 , 在唐朝对联有其实而无其名 。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 后蜀主孟昶将\"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 , 这样的句子写着桃符上 , 诞生了史上第一幅春联 。
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名为《元旦》 , 他在诗中描写了宋人过年换桃符的场景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年贴桃符在宋朝已经非常流行 , 而且宋朝时期有很多寺庙、豪门大族的门柱上 , 会刻上对仗的句子 。 但这个时候还只是桃符 , 并没有对联、楹联、春联这样的叫法 。 元代与宋代的情况相差无几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争插新桃换旧符
到了明朝对联开始普及 , 可以说对联出道即是巅峰 。 最大的原因 , 在于有一位著名的对联天子 , 他便是明太祖朱元璋 。 清代的陈云瞻 , 在《簪云楼杂话》中这样写道:
\"春联之设 , 自明太祖始 , 帝都金陵 , 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 , 须加春联一副 。 \"
对联 , 无疑便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普及的 。 但\"对联\"二字 , 在有料可查的记载中 , 最早却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才首次出现 。 沈德符在他的《野获篇》中写到:
\"张江陵(张居正)盛时 , 有送对联者 。 \"而对联的另一个巅峰时期 , 则是出现在清朝的康熙及乾隆年间 。 对联发展到今天 , 已经形式多样 , 且贴一副春联过年 , 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习俗 。
鸿雁说对联集趣味性、娱乐性、文学性于一体 , 而才子们相聚对联 , 不但能打发时间 , 更能通过作对联以文会友 , 施展才华 。 而有时候做出一联绝对 , 更是成就感满满 。
但对联文化发展到现在 , 很多人对其内涵了解不多 , 特别是现在的家长都醉心于孩子成绩 , 而疏忽了孩子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 。
培养孩子学对联 , 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 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典故 。 学习对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音律感 , 词、句、传统故事、典故的储备量 。 甚至是学作诗 , 也是从学对联开始比较好入门 。 而从孩子的成绩方面来说 , 现在小、中学的语文考试 , 传统文学的题目越来越多 , 经常会考到一些典故、故事、传说 。 所以 , 孩子学对联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 张明历史说|其子却做了一件狠事,彻底断送曹魏的天下,曹操强占这个寡妇
- 瑶瑶聊历史|不娶生妻”,生妻是什么,如今还适用吗?,俗话“宁娶寡妇
- 帝释天|古代官差为何爱押送女犯?因为路上做的事难以启齿!简直禽兽不如
- 刘备|朱元璋出上联: “老子天下第一”, 才子对出绝世下联, 朱元璋: 杀
- 小慎育儿|西门庆见了可能都会腿软,古代第一黑寡妇:接连克死9任丈夫
- 曹操|曹操为什么那么爱寡妇?很多人只了解表面,看完才知他真聪明
- 流浪灵魂|曹操为何偏爱寡妇?你了解过吗?
- 脆弱的情怀|孔子生于舟末”,才子一下联,绝了,老船夫一上联:“船尾拔钉
- 生生有你|小子无知称栋叔”,下联堪称千古绝对,老渔翁一上联:“水满船浮
- 黄咪咪|齿轮轮,吞粗吐细”,少女一下联,尴尬,秀才一上联:“磨大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