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毛杨婚姻:10年婚姻,毛泽东写下三首情诗,一生未有一张合照( 二 )


他会经常把自己的文章、日记送给杨开慧 , 这个小女孩瞬间沉浸在了少年的文字世界里 , 无法自拔 。
杨开慧又学着父亲写诗 , 然后送给毛泽东 , 希望润之哥能够帮忙修改 。

“高谊薄云霞 , 温和德行嘉 。 所贻娇丽菊 , 今尚独开花 。
月夜幽思永 , 楼台入幕遮 。 明年秋色好 , 能否至吾家?”
毛泽东看完这首诗 , 节节称赞 。
不过 , 明年的秋色虽好 , 毛泽东却未必能够再度在杨昌济的家中做客 。
1918年 , 6月 。
在这个炎炎夏日中 , 杨昌济受邀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 , 一家人迁往北京 。
而此时的毛泽东刚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
前路坎坷 , 纵然需要放手一搏 。
可怎么博 , 如何博?
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毛泽东 , 很快收到了恩师杨昌济从北京寄来的书信 。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准备组织一批青年学子 , 前往法国留学 。
杨昌济的足迹遍及国外 , 他知道那个世界里会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学识 , 怎样的震撼 。
所以 , 他极力鼓励毛泽东走出国门看一看 , 至少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 。
毛泽东一批湖南学子纷纷北上 , 准备出国留学 。
刚刚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借宿在老师家中 , 时间一长 , 他总觉得诸事不便 , 他自己又在距离老师不远处的三眼井租了一间房子 。
北漂的生活其实很辛苦 , 在北京的毛泽东被老师安排进入了北大图书馆 , 成为了一名图书馆助理员 。
他在三眼井租的房子里 , 一共有七个人 , 土炕上的七个人翻身都很困难 。
北方的平房土炕里 , 藏着一群追梦的少年 。
那时候 , 这群人年轻人并没有觉得辛苦 , 他们觉得值!
在等待赴法留学的日子里 , 毛泽东和杨昌济的来往更加频繁 。
而这一次的北漂 , 毛泽东的情感上也有了寄托 。
---杨开慧 。
图 | 杨开慧因为经常去老师的家里 , 毛泽东常常和杨开慧渐渐熟络起来 。
无聊的时候 , 毛泽东就带着杨开慧在外面闲逛 。
故宫、北海到处有他们的身影 。
那时的感情真挚且纯粹 , 他们不会直言喜欢类的话语 , 他们更不会携手走在一起 。
此时距离他俩真正携手相伴的日子 , 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
此次北漂 , 毛泽东只在北京呆了六个月的时间 。
他最终选择放弃前往欧洲学习的机会 , 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长沙 。
这一年 , 22的周恩来从天津去了法国 , 16岁的邓小平也从四川去了法国 。
他们都是从那一年出发 , 前往欧洲勤工俭学的爱国学子 。
这一年也是毛泽东政治思想成熟最快的一年 , 他开始进行公众演讲 , 也开始创办《湘江评论》 , 成为了这个报刊的主笔 。
这位以笔为刀的少年 , 渐渐在湖南崭露头角 。
当时的湖南督军张敬尧 , 恨透了毛泽东 。
长沙各地到处暗藏刀锋 , 毛泽东为了躲避这场危机 , 也为了将张敬尧彻底踢下去 , 带着长沙学子的请愿书北上进入了北京 。
“张毒不除 , 湖南无望” 。
这是当时毛泽东的最大心愿 。
只是 , 政治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 。
毛泽东大为失望 , 张敬尧仍旧还是湖南督军 , 而他们仍旧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 。
失望透顶的毛泽东 , 也开始了一段怀疑人生的时光 。
他苦苦寻找的生命灯塔、希望之光 , 竟是那样的遥远 。
---几乎遥不可及 。
追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有时候 , 它真的很残酷~
追梦少年的理想虽跌到低谷 , 但爱情却在这时候 , 悄无声息的来临 。
1919年 , 毛泽东又北上抵达北京 。
这一次进京 , 他的恩师杨昌济已经病重 。
不久 , 杨昌济病逝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