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糊弄学”并非不真诚,而是年轻人社交的快捷键

:原题为_中国青年报|“糊弄学”并非不真诚,而是年轻人社交的快捷键。
最近 , “糊弄学”横空出世 , 十几万名“弄弄子”在豆瓣小组各抒己见 , 分享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糊弄心得 。
中国青年报|“糊弄学”并非不真诚,而是年轻人社交的快捷键
文章图片
所谓的“糊弄学” , 指的是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 , 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当对方讲笑话时 , 不管好不好笑都回“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吐槽时难以与讲述者共情 , 便灵活运用“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的万能句型 , 比如“天哪!这也太那个了吧 , 我无语了”;临近购物狂欢 , 有人让你“帮忙砍价”却不好意思回绝时 , 就说自己刷单太多被封号了 。
有时 , “弄弄子”们狠起来连自己都糊弄:有不顾卖相 , 把所有食材放一起乱炖的做饭糊弄;有“五分钟追完一部剧”的看剧糊弄;也有以“开会”“脚崴了”“天气不好”等各类理由搪塞教练的健身糊弄 。
“糊弄”二字 , 表面听起来有些负面 , 其实未尝不是年轻人洞悉生活智慧、用幽默对抗紧绷的自嘲说法 。 在过度社交、人情难却、工作繁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 , 年轻人不时有分身乏术之感 , 也难以真正面面俱到 。 对于无伤大雅的琐事 , “弄弄子”们选择了一种耗费精力较少又相对得体的做法 , 既照顾了对方的诉说情绪 , 又给自己留下“放空”的轻松时刻 。
从与他人的交往而言 , “糊弄学”本质是免除社交尴尬、回避正面冲突的“太极”话术 。 有时 , 深入、真诚的讨论需要相通的认知“原点” , 即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 , 也可能囿于经历的差异而难以共情 。 比如 , 笔者一位准备法考的朋友 , 时常会给我分享一些他们“圈内”的笑话 。 对于没有相关体会、又为写稿焦虑的我来说 , 对这些笑话就难免“消化不良” , 而为了照顾对方情绪 , 便不得不用上各类表情包和语气词 。 翻看我们的聊天记录 , 包含“哈哈哈哈”的内容已有2000多条 。 可以说 , 这样糊弄并非不真诚 , 而是在为我们的社交设置“快捷键” 。
“糊弄学”应运而生 , 也是应对一些人不顾社交界限、提出无理要求的无奈之举 。 当长辈动不动就发来砍价信息、健康谣言 , 一见面就开启“怎么还不结婚”的长篇大论模式 , 与他们理性平等地论辩几乎不可能 。 这时 , 一些简单的糊弄技巧就能派上用场 。 职场中 , 面对形式主义的工作内容、过于频繁的加班要求 , 员工无法直言不满时 , 所谓的“摸鱼糊弄学”便成为一种被动式的自我保护 。 这样看 , 与其苛责年轻人的糊弄 , 倒不如反思 , 如何根本避免无意义事务对人的过度消耗 。
个人生活中 , 偶尔开启糊弄“快捷键”、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废柴”生活 , 也并无不可 。 在消费主义和励志理念的描绘下 , 人们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迷思 , 仿佛每个人都要向绝对健康、自律、有仪式感的生活进发 。 但现实中 , 没有人能活成精准的机器 , 在不想做饭时点个高热量的外卖 , 状态不佳时放慢工作节奏 , 不愿在假期景区里拥挤而选择“宅家一日游” , 这些看起来像是自我糊弄 , 其实是践行张弛有度的朴素道理 , 让人在“小确幸”中放松下来 , 继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
【中国青年报|“糊弄学”并非不真诚,而是年轻人社交的快捷键】当然 , 理解年轻人的一些糊弄行为 , 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 , “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 。 正如“糊弄组”组规中所说:“糊弄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 , 而有选择地糊弄 。 ”只有明确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 在该真诚、该努力时绝不糊弄 , 个人才能真正掌握人生主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