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颠覆者: 信托“二次创业”的经验和突破

今年 , 受疫情影响 ,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至2021年底 , 也为转型中的信托行业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
回顾这一年来 , 信托业开始步入标准化、净值化、主动化的全面转型时代 , 从非标到标准、从债权业务到股权业务、从融资类业务到投资类业务……信托业这个转型过程 , 被称之为“二次创业” 。
毫无疑问 , 在信托行业的首次创业实现了信托资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 那么 , 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后 , 又将给信托业带来哪些飞跃?
亟待转型
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延后一年 , 但今年以来 , 信托监管仍然保持高压态势 ,
5月份 , 银保监会就《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6月份又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 , 进一步压降传统非标及通道业务 。伴随监管政策收紧 , 信托公司的产品发行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
从投资方向来看 , 信托公司的“类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通道业务等 , 这些均隶属于信托公司的“融资类”业务 , 今年 , 这三大业务成为压降的重灾区 。
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 , 全市场共发行1813只 , 规模2034.1亿元的集合信托产品 , 较8月份的2309只 , 2204.5亿元相比 , 在发行只数上 , 环比降了21.5% , 在融资规模上也下降了7.7% 。
至此 , 信托“类信贷”产品的发行已连续3个月下滑 。 尤其是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 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统计 , 从2020年前三季度信托登记系统新增数据来看 , 三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规模不足500亿元 , 占新增信托总规模比年内再次低于一成 。
“二次创业”的主要路径
目前 , 各家信托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转型战略 , 标准化、净值化 , 主动化是行业的整体转型方向 。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 , 信托行业在监管要求下大力压降融资类信托产品的规模 , 而标品信托成为信托公司转型发展过程的布局重点 。
【产品|颠覆者: 信托“二次创业”的经验和突破】比如 , 近日 , 中航信托成功落地一笔股权服务信托 , 受托资产规模达1.95亿元 。 这不仅是中航信托在股权信托领域的再次实践 , 也是对在标准化服务信托的一次有益探索 。
另外 , 资产证券化也是实现非标转标最好的工具之一 。
过去 , 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角色是“通道” , 赚取微薄的报酬 , 但真正要深入到资产证券化的生态圈中 , 则要求信托公司跳出“通道思维” , 秉承“投行思维” , 通过“投资+投行”的方式 , 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 。
不过 , 从目前的信托业务来看 , 信托公司“非标转标”仍旧是个漫长和充满挑战的过程 。
首先就是能力建设 , 对于非标大户来说 , 对于标品信托的资源配比长期不足 , 尤其是人才 。
今年以来 , 信托公司的招聘信息普遍偏向标品信托 , 比如证券信托产品经理、行业研究员、固收团队信评经理、投资经理等岗位 , 并要求其有基金、券商的相关经验 。
而即便人员招聘到位 , 对于甚少或者从未涉猎该业务的信托来说 , 搭建起自己的标品信托框架 , 尤其是形成自我特色 , 也并非一件易事 。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 , 在大资管行业 , 一旦信托公司进入标品信托领域 , 那么 , 在募集端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在该领域长期深耕的公募等机构的竞争 , 这也必将造成部分客户的流失 。 ”一位信托行业人士说 。
另外 , 净值化尝试也是今年以来信托行业所作出的重要努力之一 , 根据资管新规: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 , 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 鼓励使用市值计量 。
由中国信登、信托业协会、中债估值中心等联合制定的《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 9月份已下发至信托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