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当心!骗子盯上个人征信 以影响个人征信为名实施诈骗( 二 )


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明确提示 , 目前仅授权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客户端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 采访人员在手机应用商店以征信为关键词搜索 , 显示有十几款可提供专业查询征信报告的APP , 有些声称直连央行最快两小时拿到征信报告 。 这些APP多数会要求获取用户多项隐私权限 , 包括位置、电话号码、访问摄像头 , 甚至包括读取短信和通讯记录等 , 有留言评论表示在“这些APP上查询的信用报告并没有多大用处 , 就是骗个人信息资料的”“花39.9元购买报告后 , 里面每一个细节都要再花9.9元 , 套路太深了” 。
通过正规合法渠道维护个人征信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际法系主任颜苏分析 , 骗子盯上了征信报告 , 一方面是由于民众越来越重视个人信用情况 , 意识到个人信用对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普通大众对征信的了解情况和运作方式存在认知差距 , 信息不对称为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
那么 , 个人征信到底能不能修复呢?颜苏表示 , 个人征信系统并没有严苛到不留余地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 , 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 , 要求更正 。 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 , 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 。 数据显示 , 2019年1月到11月 , 央行征信中心共受理个人异议申请4.9万笔 , 异议回复率99.8% , 异议解决率99.6% 。
去年7月 ,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了《关于发布可承担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任务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 , 载明了首批被承认的13家专题培训机构 , 这些机构可为需要进行信用修复的人提供信用修复培训;《关于发布可为信用修复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 , 载明了62家可以为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机构 , 但央行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参考这些机构出具的报告 。
在颜苏看来 , 市面上征信修复机构如果在基本规则允许内针对信用评分项帮助用户完善资料 , 属于合法范畴 。 “条例规定知情权、异议权是对个人信用报告的良好保障 , 而一旦在现实中没有利用好 , 被有心人利用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 ”颜苏说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 , 对于个体而言 , 要注意互联网金融或者消费金融等各种特征的授信行为 , 同时要坚持量入为出 , 不能过于超前消费 , 远远超过自己的财务承受能力 。 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征信记录 , 一旦有问题要及时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
颜苏认为 , 一方面 , 监管机构在不断完善征信系统的同时应加大宣传 , 加强对信息主体权利意识的教育 , 明确修复机构的行业准入、相应资质 , 并对其业务、违规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另一方面 , 普通民众要有意识地主动获取信息 , 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 了解正确的维权手段和渠道 , 同时对个人产生的不良记录也不必过度紧张 , 通过正常渠道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
唐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