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宝|耳东影业怎么了?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眼见他起高楼 , 眼见他宴宾客 , 眼见他楼塌了 。
在鱼龙混杂的影视行业 , 从不缺少令人瞠目的神操作 。 这一次 , 故事的主角变成了耳东影业 。
11月3日 , 网易清流工作室发布了一篇独家长文报道 , 揭露了耳东影业及其背后品今控股的资本运作牌局 。
拼单理财撑起耳东影业?
根据清流工作室报道 , 耳东影业诸多影视投资的资金来源 , 其实来源于“耳东文化产业园”里员工销售的理财产品 。
为了填补投资亏损漏洞 , 吸纳更多资金以供养耳东影业等实体公司 , 品今控股在近年间推出大量私募基金产品 。 但与普通私募基金产品不同的是 , 品今控股仅按照固定利息和年化收益率支付给客户 , 并鼓励客户在理财产品到期后 , 不赎回本金 , 继续滚动投放 , 只支取利息 。

海宝|耳东影业怎么了?
文章图片
品今控股为了吸引更多客户 , 不仅诸多私募产品未按照规定备案 , 而且放低投资人要求门槛 , 拼单理财 。 在这一模式下 , 短短几年时间 , 品今控股就得到了大量“投资” 。
可惜好景不长 , 自2019年上半年起 , 品今控股的“拆东墙补西墙”游戏几近崩溃 。 下半年起 , 还开始把参投的电影项目的投资收益份额 , 出售给普通投资人 , 同时把电影投资风险转嫁给普通人 。
据清流工作室向品今控股内部员工了解 , 品今控股私下里甚至悄悄贩卖耳东影业的原始股 , 以吸引新的投资人 。
这一边 , 在疫情加剧的影视寒冬之下 , 耳东影业与其他众多影企一样承受着巨大冲击;另一边 , 作为耳东影业“供养人”的品今控股 , 似乎已经走向了资金链断裂的穷途末路 。
成立五年 , 耳东上市梦不灭
如果报道属实 , 被品今控股供养至今的耳东影业 , 真的能够独善其身吗?我们试着在耳东影业的运行轨迹中寻找端倪 。
回顾耳东影业成立以来的五年 , 似乎一直都在处于谋求上市的状态 。
2015年 , 曾从事金融投资工作的陈硕罡成立了北京源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
2016年 , 当时持有品今控股旗下品今(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00%股份的杨珖 , 以每股1.3元的价格认购了原新三板挂牌公司——大连海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344万股 , 占总股本的19.11% 。
同时 , 品今控股高管杨凡通过协议持有海宝生物31.99%的股份 , 杨凡与杨珖通过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有海宝生物51.10%的股份 , 成为海宝生物的实际控制人 。 相当于借壳大连海宝生物科技 , 完成了挂牌新三板 。
2016年5月 , 海宝生物发布公告称 , 拟通过支付583万元现金的方式购买陈硕罡持有的源石影视80%的股权 , 收购源石影视后为配合子公司业务开展 , 拟将公司名称由“大连海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大连耳东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从事影视工作业务 。 但由于公司经营业务和名称变更 , 申请最终没有获批 。
2017年2月 , 海宝生物以每股30元的价格发行100万股 , 预计募集资金总额3000万元 , 用于投资电视剧《玉观音》 , 并将“大连海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大连耳东影业股份有限公司” 。
同年 , 源石影视正式更名为耳东影业(北京)有限公司 。

海宝|耳东影业怎么了?
文章图片
2018年11月 , 大连耳东影业发布公告称 , 公司进行业务战略调整 , 放弃原有保健品生产和销售业务 , 集中资源重点发展影视投资与制作 , 文化、教育行业投资与管理 。
然而仅过了两个月 , 2019年1月 , 大连耳东发布了关于股东收到关于对杨珖、杨凡采取自律监管措施的决定的公告 。 公告显示 , 2018年12月 , 杨珖、杨凡在参与集合竞价交易股票过程中以明显偏离最近成交价的价格在涉嫌关联的账户之间交易 , 严重影响股票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