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追忆尼玛扎西:“大家都说,这位厅级干部的门最容易进”

:原题为_澎湃新闻|追忆尼玛扎西:“大家都说,这位厅级干部的门最容易进”。
“没有尼玛扎西院长的支持 , 我们可能做不到现在这样子 。 ”西藏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简称“德琴公司”)总经理刘学婷介绍 。
她是从甘肃过来西藏工作的汉族姑娘 , 所就职的德琴公司建成投产后溢价收购日喀则市青稞原粮10万吨 , 占整个自治区青稞年产量的1/8 。 该企业加工生产的面粉、饼干、面包等产品已经销往内地 , 入驻到一线城市大型商超的货架上 。
当初这家企业本只想建一个小小的啤酒厂 , 在整个西藏自治区内销售 , 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国内规模较大的青稞扶贫产业基地 。
这源于当初尼玛扎西的鼓励和支持——希望建成一家能够走出西藏的龙头青稞加工企业 。
澎湃新闻|追忆尼玛扎西:“大家都说,这位厅级干部的门最容易进”
文章图片
西藏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建设初期 , 尼玛扎西院长在现场鼓励工作人员 。 受访者供图
尼玛扎西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简称“西藏农科院”)的党组副书记、院长 , 从1989年起潜心青稞的良种研究和推广 , 带领团队先后主持选育出了16个青稞新品种(系) , 不仅解决了青藏高原上农牧民的温饱问题 , 还助力青稞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
天有不测风云 。 尼玛扎西于2020年9月5日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 但他曾经亲自搭建的西藏农科院和青稞加工企业之间的产研合作还会继续深入 。
不少青稞加工企业负责人提到他时 , 都会感叹一句:尼玛扎西院长平易近人、耐心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 他的办公室是厅级干部里面门槛最低的 。
从小作坊到流水线 , 帮扶企业做大做强从2004年的青稞加工小作坊发展到具备完整生产流水线的大企业 , 从只生产青稞麦片发展到现在30多种青稞产品 , 西藏春光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春光公司”)的成长蜕变离不开尼玛扎西的大力支持 。
最初建立时 , 春光公司生产规模小 , 产品类型单一 , 提升难点在于如何把青稞深加工 , 生产出有市场需求的青稞产品 。
春光公司请教了尼玛扎西院长 , 他亲自来工厂指导 , 从原料选用到产品研发 , 都亲力亲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
在尼玛扎西的推荐之下 , 春光公司用西藏农科院培育出的青稞品种“藏青2000” , 代替颜色较杂、颗粒不够饱满的“320品种” , 开发生产出来的青稞米品相优质 , 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
春光公司也借机扩大生产规模 , 升级产品和加工技术 。 青稞产品最大的缺点是熟化后的产品保质期很短 , 在不添加抗氧化剂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就会发酸变质 。 保质期短 , 阻碍了产品流通和销售 , 降低了青稞产业的竞争力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 尼玛扎西带领团队进驻春光公司的工厂 , 携手世界500强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 研发出了保鲜技术 , 实现了青稞产品在无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长达8个月到1年 。 春光公司的年销售额也因此超过了7000万元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被称为“世界青稞之乡” 。 位于日喀则的德琴公司 , 从2017年开始跟西藏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 , 逐步把西藏农科院的研究技术实现商业转化 , 2019年初陆续向市场推出青稞加工产品 , 包括面粉、挂面、饼干、面包、代餐粉等 , 今年底还将上市青稞啤酒 。
澎湃新闻|追忆尼玛扎西:“大家都说,这位厅级干部的门最容易进”
文章图片
青稞面包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吴怡 拍摄
澎湃新闻|追忆尼玛扎西:“大家都说,这位厅级干部的门最容易进”
文章图片
青稞啤酒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吴怡 拍摄
为了帮助老百姓增收 , 德琴公司收购青稞的价格要比市场高 , 也招纳了一批本土大学生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
德琴公司总经理刘学婷告诉澎湃新闻 , 目前西藏自治区青稞年产量约为80万吨 , 其中日喀则年产量40万吨 , 公司建成投产后溢价收购青稞原粮10万吨 , 占整个自治区青稞年产量的1/8 。 2019年 , 该公司的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 , 营业额3000多万元 , 今年的营收情况总体比去年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