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马良
10月25日 , “孟晚舟上班”登顶热搜 。 从流传出来的小视频看 , 孟晚舟受到同事们的热烈欢迎 , 其中有人送花 , 也有人送上拥抱 。 这位任正非的女儿 , 重新回到了华为的岗位上 。
也是这一天 , 任正非过生日 。 不知不觉 , 任正非已是一位77岁高龄的老人了 。 在77年中 , 他差不多花了一半的时间在华为身上;而三十余年风雨 , 华为渐渐成长 , 也陪伴任正非走过 。
细思一番 , 这位统领华为的老人 , 有着别具一格的“方法” 。
他不像马云 , 能在缺钱少粮时画下激动人心的大饼;也不像雷军 , 频频在舆论场中下场替公司代言;更不像王健林 , 扬言一个亿只是小目标 。 外界所能知道的 , 似乎只是这位老人不厌其烦地反复表达自己的悲观态度 。
【36氪|77岁的任正非,清醒!】这位不厌其烦表达悲观态度的华为统领者 , 尤为醒目的是 , 在排外舆论不断高潮自嗨化中 , 依然反复强调要向美国学习 , 要开放学习 。 他表示 , 美国的自由允许个人胡说八道 , 这种冲突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产生井喷 , “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学习” 。
那么 , 他为什么如此一贯的悲观呢?为什么不断表示要向美国学习呢?结合华为的成长史来看 , 两者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说到底 , 这就是任正非统领华为的“方法” , 只不过这种方法比较独特 , 更像一种“心术”罢了 。
问题在于 , 随着老人的渐渐老去 , 还有人能延续这种心术吗?回到华为的孟晚舟 , 能不能会不会承接上这种内在传承呢?
01
不断强调未来悲观
任正非的心术 , 可能令很多人很多企业都想不明白 , 它的起点是一种悲观的态度 。
2000年 , 华为利润已经高达20多亿 , 在全球范围内都崭露头角 。 但此时任正非对形势的判断却非常悲观 , 他发表的《华为的冬天》开篇就说:“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 , 如果有一天 , 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 , 我们怎么办?”
任正非没有畅想美好未来 , 反而忧思重重 , 逆人性的去考虑“失败” 。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 , 对成功视而不见 , 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 , 而是危机感 。 ”
这是任正非在“蓄意”打击华为员工的干劲吗?这是任正非“蓄意”筹划未来转移责任吗?
都不是 , 任正非自己给出了答案 , “没有预见 , 没有预防 , 就会冻死 。 那时 , 谁有棉衣 , 谁就活下来了 。 ”也就是说 , 只有做好时刻做好迎接失败的准备 , 才能活得久一些 , 久一些而已 。
在我看来 , 这种悲观正是一种管理心术 。 作为企业的统领者 , 悲观不仅不是消极能量 , 相反是一种更具主动性进取性的能量;因为它更容易激发行动 。
态度的悲观和乐观在开头并不重要 , 真正重要的是 , 这种态度导向的行为的质量;乐观也可能导致自满自嗨 , 荒废懈怠 , 被人淘汰;悲观也可能带来拼搏动能 , 去化解 , 去成功 。
任正非给华为员工提供了一种“确定性” , 未来悲观的确定性 , 这正好回应了人性厌恶不确定性的天性 , 激发了大家的行动欲求 。 也正因为如此 , 华为整个团队才都知道要“采取行动” 。
在这个意义上 , 任正非完成了对华为核心共识的一次大统领;唯其如此 , 才是一种“心术” 。
02
不断强调向美学习
任正非的另一个心术 , 违逆了更多人的情绪 , 那就是他不断强调向美国学习 。
但正是这一点 , 却让华为有了一个始终模仿学习乃至超越的具体的对象 。 没有陷入自我想象 , 没有陷入闭门造车 , 没有陷入失落沉沦 , 而是一点点慢慢的学习进步超越 , 最终持续的发展 。
归根到底 , 任正非是认识到了“卡脖子”问题的根源 , 认识到了“科学和技术在支撑美国” 。
9月 , 任正非签发的文章《刘亚东:我提出“卡脖子”问题三年了 , 许多人还不明白 , 除了那些核心技术 , 我们还缺什么》指出 , 很多核心技术被卡了脖子 , 这只是表象 , 实质是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美国 。
- 大白鲨|10条关于大白鲨的冷知识,幼鲨在母亲子宫里就开始互相残杀
- 航天器|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信天翁“离婚”了
- 恐龙|世界上最重要的8种恐龙,可能与你想象的不同
- 滴滴出行|滴滴消失4个月后,开始另寻出路,盯上美团王兴的生意?
- |揭开元宇宙快乐背后的真相,原来是八段锦底层逻辑的永生
- 彗星|史前人类的崛起之路
- 航天器|氧气会耗尽吗?氧气真的会消失吗?氧气是怎么来的?二氧化碳的危害
- 外星人|外星人一定是“人”吗?他们的存在形式或超乎想象!
- 双十二|Web前端培训:一些常见的HTML代码验证器
- 太空望远镜|即将发射的韦伯太空望远镜有多牛?可以在月球上探测到地球上一只黄蜂的热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