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栾恩杰: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月球探测|栾恩杰: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我是幸运的 , 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学生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学生 。 回想起来 , 我的一切都是属于党的 。 ”
【月球探测|栾恩杰: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栾恩杰
2020年12月 , 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区的前方指挥所 , 一位80岁的老人不顾零下30℃的低温 , 在现场等候“嫦娥”回家 。 凌晨 , 当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后 , 他的眼眶里满是泪水——
“向党中央承诺的‘三步走’ , 终于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他 , 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 。
栾恩杰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大学学习电机专业的栾恩杰 , 理想是做一个修理缝纫机、手表的工程师 。 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 , 栾恩杰递交了入党志愿书 , 其中一句写道:“党的决定就是我的一切 。 ”
“那时候赶上三线建设 , 毕业时要把我分到内蒙古去研究固体燃料发动机 , 问我去不去 。 虽然要离开北京去条件艰苦的地区 , 但我毫不犹豫地说去 , 党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 。 ”
铮铮誓言 , 让他与航天结下不解之缘 。
“那时候不是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工程的实施 , 而是有条件上 ,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栾恩杰曾参与潜艇发射固体火箭研制和试验全过程 。 在做某项模拟试验时 , 作为工程中一个系统负责人的栾恩杰 , 与战友们一道找木工做了一个“试验台” , 然后把车床的转动部分卸下来 , 用它作为台子的回转部件来模拟潜艇的方位摇摆 。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信念 , 不管条件多差 , 也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这项重大工程任务 。 ”在栾恩杰看来 , “中国人只有拿出自己的装备 , 那才是真正的脊梁 。 ”
当人们对航天的认识还停留在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时 , 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提出“大航天”概念 , 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 , 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 , 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 , 在国际上被誉为“首次揭开了中国航天的神秘面纱” 。 月球探测工程 , 便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起点 。 作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 , 栾恩杰领导了这项工程从立项论证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
回想起“嫦娥”奔月的那十几天 , 栾恩杰依然思绪难平 。
“这就是在赶考” 。 嫦娥一号上天前 , 栾恩杰带领团队搞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 , 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 最终 , 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 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 。
“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 , 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 。 成功了 , 高兴得落泪;失败了 , 痛苦得落泪 。 搞航天的人总是透着一种紧张劲儿 。 ”栾恩杰欣慰地说 , “好在我们拿了个好分数 , 这项工程没给国家丢脸 。 ”
如今 ,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已在国内多地展出 。 在栾恩杰办公室里 , 有一个月球仪 , 它是基于嫦娥一号的数据制作的 。 “我们教材里关于月球的介绍 , 也用上了中国探月的数据 , 还配上了我们自己拍摄的月表图 。 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
有人说 , 栾恩杰的成绩 , 随便拎出来一件 , 都值得炫耀一辈子 。 的确 , 几十年里 , 他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先后参与我国第一代潜地导弹、第一代陆基机动导弹、第一代远程导弹、首次载人航天、首次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2014年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国际永久编号为102536号的小行星 , 太空里有了“栾恩杰星” 。
现在 , 中国航天的成绩有目共睹 , 但栾恩杰还是充满紧迫感:“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 , 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 。 如果这一点我们认识不到 , 还怎么搞航天强国!”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名誉主任 , 81岁的栾恩杰依旧不懈工作 , 带着一群中国航天人 , 坚守初心和使命 , 继续向星辰大海奔赴 。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30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