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李鸿章劝告后人说: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其国( 二 )


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其实是非常有远见的 , 他在洋务运动中兴办了大量近代企业 。 作为为数不多的开眼看世界的人 , 他大胆指出“以清朝此时的势力 , 是很难对抗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 。
然而 , 朝野上下皆是顽固派 , 出兵朝鲜势在必行 , 李鸿章的反对在他们眼里却显得十分可笑 。 皇权至高无上 , 光绪帝根本不听劝 , 认为“求和”的建议更是在辱没清王朝 , 坚持命令李鸿章去筹备战事 。
甲午战争的全面落败光绪帝在皇宫深处等待着这场风光的翻身仗时 , 李鸿章却苦恼于战事的筹备 。 如果早几十年 , 清朝听取他的意见 , 主动攻打日本 , 根本不会落入如此窘境 。
如今 , 日本的军事实力足够配得上他熊熊的野心 , 清王朝却早已错过了压制日本的最佳时机 。 李鸿章尽可能地在准备战事 , 不过主要目的却是减少战损 , 因为两国的军事实力甚至都不是旗鼓相当 。
1894年是甲午年 , 于是清王朝和日本的这场对战 , 被后人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 深知结局的李鸿章消极备战 , 再加上统治者大为放松的心态 , 清军的布放十分松懈 , 甚至朝廷于1891年都停止了军费拨款 。
等到战争全面打响之际 , 日本人很快就发现了清王朝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 节节败退的清军根本不堪一击 。
战争的失利引得龙颜大怒 , 甚至李鸿章本人都没有料到清军是如此的脆弱 。 颜面扫地的光绪帝即刻问责李鸿章 , 将所有责任都归咎在了他身上 , 却从没想到清王朝本身的衰落 。
当然 , 身居朝堂多年的李鸿章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 , 这场两国赌上国运的战争 , 日本人经过了精心的战前准备 , 而清政府现在才想起临阵磨枪 。
虽然战局已定 , 但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只晓得将无数战士送往前线 。 其中威海卫一战 , 身为将领的丁汝昌 , 率领着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迎击日本海军 , 却最终深陷敌方的层层包围 。 在弹尽粮绝之际 , 丁汝昌最终也没等来救援 , 拒绝投降的他选择了自杀殉国 。
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直接代表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 清王朝上下皆以此为耻辱 , 在党派斗争中 , 不仅抄了丁汝昌的家 , 更是让李鸿章一人承担了所有罪责 , 继而逐出了朝廷 。 让人更加无言以对的是 , 彼时的慈禧太后正精心操办着她的生日宴 , 对于国运之战却无意插手 。
临危受命之李鸿章当时唯一知晓日本狼子野心的李鸿章却被驱逐出了朝廷 , 没有人相信他 , 更没有人愿意听取这位智者的意见 。 一个偌大的朝廷 , 没有了李鸿章 , 竟然无人可以收拾甲午战争这个烂摊子 。
这些腐朽的统治者可以轻易地推卸罪责 , 却没有能力面对这个他们眼中的“弹丸之地” 。 最终慈禧太后不得不把李鸿章“请回京城” , 派其出面与日本和谈 。
临危受命的李鸿章深知日本人的勃勃野心 , 直言拒绝合约上的“割地赔款” , 因为他知晓这是个丧权辱国的条例 。 如果“割地”真的白纸黑字地写在合约里 , 那么从此中国将沦为一只待宰的羔羊 , 前来抢占领土的帝国主义国家将“络绎不绝” , 而后人却无能为力 。
【|一百年前,李鸿章劝告后人说: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其国】
“割地”这种事绝不可开先例 , 可是 , 光绪帝一如既往地没有听取意见 , 脸上无光的他只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 , 正如李鸿章再一次的预料 , 西方列强纷纷加入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 , 必须要灭之方可 。 这是李鸿章留给后世警示的话 , 但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却最终让他成为了千古罪人 , 不知后人又有多少愿意听劝 。
李鸿章讲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 一个国家如果繁盛且强大 , 将出现万邦来朝的宏大场面;而当这个国家衰落的时候 , 当初俯首称臣的小国 , 反而会是第一个前来侵犯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