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之北|李世民为何摔碎“镜子”,倒碑灭文?,“圣君良臣”原是欺世谎言( 三 )
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 , 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 , 葬在昭陵 。 魏征的妻子说 , “魏征平时生活简朴 , 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 , 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 , 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 ”全都推辞不受 。
太宗登上禁苑西楼 , 望着魏征灵车悲哀痛哭着说:“朕得到一份魏征没来得及写完的文稿 , 其中讲道 , ‘天下事有善有恶 , 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宁 , 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 。 对于各级官吏 , 有喜爱的也有厌恶的 , 一般厌恶的就只看见其缺点 , 喜爱的只看见其优点 , 因此对人的喜爱厌恶 , 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 如果喜欢一个人并了解他的缺点 , 厌恶一个人并了解他的优点 , 那么 , 就能公正待人 , 公平处事 , 国家就能够兴盛了 。 ’朕看过后静心细想 , 在这方面恐怕免不了有过失 。 应该把这些话写在朝版上 , 遇到这种情况时 , 请务必向朕进谏 。 ”
太宗还说道:“夫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知得失 。 我常保此三镜 , 以防己过 。 现在魏征过世 , 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 ”
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真实的关系
那么 , 这对令人赞叹传诵的“圣君良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是那种两肋插刀的彼此莫逆肝胆相照的关系吗?说出来将会令人大跌眼镜 。
唐太宗并不是真心喜欢和信任魏征 。 他对魏征的许多谏言 , 表面上虽然接受了并且也这样做了 , 但一些时候并非发自心底 。 这只是李世民作为政治家的一种姿态 , 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 , 又不得不忍受魏征一次又一次一针见血不讲情面的进谏 。 他以对魏征的宽容来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 。 尽管魏征的见解是正确的 , 但是主子就是主子 , 臣子就是臣子 , 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 挑战天子的威严 , 这是李世民积怨旷久而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
魏征虽说勇于直谏 , 但也一直不忘了给李世民戴高帽子:“是陛下圣明叫臣直言 , 臣所以才敢直言 。 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直言 , 臣怎么敢犯龙鳞、触忌讳呢?”
贞观元年(627) , 魏征升任尚书左丞 , 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 。 唐太宗立即派人调查此事 。 经调查子虚乌有 ,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 , “今后要远避嫌疑 , 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 ”给魏征敲了敲警钟 。
太宗对魏征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 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 , 几次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 , 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 。 《资治通鉴》有这方面的记载 。 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 , 结局还真是无法预料 。
这一点从贞观十年后魏征遭到冷落 , 被赶赶去编史 , 得到证明 。
贞观十年(636) , 魏征奉命去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 , 历时七年才完稿 。 其中魏征撰写了《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 。 魏征人生后期就干这个了 。
文章图片
令人瞠目结舌的后话
唐太宗之所以怨恨魏征 , 是因为魏征曾给太宗出了一个两难的选题:魏征请求太宗让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 太宗询问二者的区别 , 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 , 使君主成为明君 , 子孙相继 , 福禄无疆 , 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 , 使君主沦为暴君 , 家国并丧 , 空有其名 , 是为忠臣 。 以此而言 , 二者相去甚远 。 ”
这就是说:如果魏征因直谏而被杀 , 他就做了忠臣 , 但君主就成了暴君;如果他因直谏身获美名 , 成为良臣 , 则君主成为明君 。 魏征这一逻辑很可怕 , 他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 , 使太宗处于守势 , 太宗只有成全他的直谏 , 君臣二人才能双赢 。 这使太宗骑虎难下欲罢不能 , 只能打掉牙咽进在肚子里 , 接受魏征的进谏 。
- 小天说历史|为何曹植会输?他输在哪些方面呢?,同样是曹家的他们
- 天天故事听|为何是7粒米?究竟有什么玄机?,诸葛亮死后交代在嘴中含7粒米
- 一块钱的娱乐|为何九公主只能算庶出,七公主却能算嫡出?,同是“魏璎珞”女儿
- 老黄说史|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帝每次给朱元璋扫墓
- 历史的小前沿|英勇一生为何被杀于麦城?,三国时期著名将军关羽
- 野叟杂谈|难道李世民生前就被叫太宗了吗?,《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所作
- 小路育儿|三十万帝国精锐为何突然成了纸老虎?只因一个人没活下来
- 超人爸爸谈育儿|已无实权,为何没有人找她算账?,82岁被迫下台的武则天
- 泽宇讲历史|为何犯人的亲人都不提前逃跑呢?,古代的“株连九族”
- 吉祥说历史|为何全力反对变法?,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