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半月谈 | “花甲村”,烦心事何解
:原题为_新华社|半月谈 | “花甲村”,烦心事何解。
“花甲村”,烦心事何解
半月谈采访人员储国强 张斌 徐汉
乡村振兴 , 关键在人 。 人才不继 , 振兴难免停留于希冀 。 当前 , 部分地方的农村老龄化趋势加剧 , 青壮年普遍外流 , 部分村庄成了只有白发人驻守的“花甲村” 。 如何让青年人带着活力与动力回到乡村 , 扎根乡村 , 让广大农村不再为“乡村振兴 , 靠谁振兴”发愁?希望在产业 , 更在有竞争力的机制与平台 。
村中逐门看 , 尽是白发人
陕西汉中勉县位于秦岭南麓 , 今年2月刚刚退出贫困县序列 。 初夏时节 , 在距离县城20公里的阜川镇唐家湾村 , 满眼草木葱茏 , 水稻长势喜人 。 近年来 , 村里发展林果产业、引种黑米香米 , 贫困发生率已由2015年底的22.55%降至2019年底的0.75% 。
虽已摘掉贫困的帽子 , 但对村支书唐华军来说 , “下一步靠谁来发展”仍是难题:“脱贫之后 , 就要筹划乡村振兴 , 振兴靠的是人 , 尤其得指望青壮年 , 可村里多的是老人家 , 让人犯愁啊!”
唐华军算过 , 全村共有396户1321人 , 一半村民外出务工 , 走的多是25岁至50岁的青壮年劳力 。 在村的600多人里 , 学龄青少年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绝大部分 。
唐家湾村村委会对面新搭的大棚里 , 半月谈采访人员看见一群村民正在移植栀子花苗 , 年纪大多在五六十岁以上 。 “要干活 , 都是我们这群‘老妈妈帮’ 。 ”66岁的村民唐惠珍说 , “村里老人多 , 弱劳力也得当主劳力使 。 ”
文章图片
【新华社|半月谈 | “花甲村”,烦心事何解】陕西榆林佳县干完活的花甲老人在村口席地而坐休息 张斌 摄
在汉中市佛坪县 , 宣传部干部吴燕峰说 , 每年春天想拍些春耕劳作的场景 , 想着能拍到些年轻人 , “但找来找去也只能拍老头老太太 , 找个年轻人真的太难了 。 ”
在黄河晋陕大峡谷沿岸的土石山区 , 老龄化问题更显突出 。 榆林市佳县通镇向阳湾村村支书贺建强说:“常住村里的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村民 , 几乎没有青年 。 ”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 , 也渐渐笼上了老龄化的阴影 。 西安阎良区关山街道北冯村距离西安市不过80公里 , 村里的“空巢”问题也很严重 。 “我们村甜瓜种植效益还可以 ,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也不错 , 可年轻人一般只愿意在村里种上半年的甜瓜 , 夏天还是要外出打工 。 村里每年都得有半年‘空巢’期 。 ”村支书助理韩志昕说 。
老人叹无力 , 村庄日凋敝
当须发的花白色成为村子的主色调 , 一些令人担忧的事情也慢慢显现出来:村干部乏人接班 , 集体产业缺人带头 , 公共事务没人张罗 , 甚至红白喜事办起来都费劲……
唐华军说 , 这几年村委班子都快配不齐了 , 2018年他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念过高中的年轻人 , 准备任命为村文书 , 可人家嫌“活杂钱少” , 干了一个礼拜就走了 。
又到换届选举时 , 唐华军苦心相劝 , 终于说动了一位49岁的村民来做村里的副主任 , 可没干两个月 , 人家也告辞了:“他在村里算年轻的 , 咱看中了他发展产业的本事 , 可人家没看上咱这职位!”
“没有个年轻人 , 我们连电脑都用不明白 。 ”唐华军担心地说 , “驻村工作队再一走 , 以后材料可能都搞不出来 。 ”
如果韩志昕和唐华军见面 , 他俩会发现彼此倒出的苦水都差不多 。 北冯村村两委班子8个人 , 35岁以下的只有1个人 。 村里这几年拉来了2000多万元的项目 , 特别需要年轻人来管理和建设 , 他耐心做村里很多年轻人的工作 , 可是始终做不通:“这样下去谈什么‘内生动力’?”
佳县木头峪镇党委书记牛宏伟表示 , 现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 只是特色产业要想让特色持续焕发光彩 ,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就需要懂技术、会经营、拥有对口专业技能的人才 , 一般来说年轻人更胜任这样的角色 , 如果都交给老年人支撑 , 可能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新华社|扬扬:一个舞者,最成熟的年龄是36
- 收!储!销!这些种粮“大户”尽显“科技范儿”
- “长廊经济”:山东章丘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超170万人筛查的背后——天津抗疫一线扫描
- 决赛|ATP总决赛:梅德韦杰夫、蒂姆会师决赛
- c罗|意甲:尤文图斯胜卡利亚里 C罗攻入两球
- 视听领域前沿技术“亮相”国际视听大会
- 斯洛文尼亚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10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