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以前杂草碎石的地,如今咋能结“致富果”? | 现场评论·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原题为_人民日报评论|以前杂草碎石的地,如今咋能结“致富果”? | 现场评论·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铺地膜、建水塘、修耕道……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 处处可见土地整治、农耕繁忙的景象 。 根据土地整治扶贫方案 , 四川仅去年就投入10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 , 在凉山州7个贫困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8.6万亩 , 新增耕地2.31万亩 。 曾经土地贫瘠的凉山 , 如今沃野千里 , 生机勃发 。
【人民日报评论|以前杂草碎石的地,如今咋能结“致富果”? | 现场评论·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 也是发展脱贫产业的重要资源 。 凉山州属于高寒山区 , 田块破碎、耕作条件差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 凉山贫困发生率已降至去年底的4% 。 如今 ,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 , 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得以建成;通过育龙头、建基地、创品牌 , 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要素优势正转变为产业优势 。 仅去年 , 凉山便建成现代农林产业园118个 , 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入股园区分股金等形式 , 带动25919户贫困户脱贫 。 可以说 , 土地整治为凉山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底气 。
人民日报评论|以前杂草碎石的地,如今咋能结“致富果”? | 现场评论·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文章图片
(图为土地平整之后)
荒土变良田 , 脱贫添门路 。 在布拖县拖觉镇石咀村 , 耕地因为碎石多、严重缺水、贫瘠难耕 , 只能种洋芋、苦荞 , 每亩地收入不足千元 。 实施土地整治后 , 清理了碎石 , 新建了灌溉渠道和机耕道 , 并使用农科院校研制的有机肥增强了肥力 , 全村3600亩荒地成为良田 , 并集中流转建成蓝莓示范基地 。 “家里5亩土地到处是杂草碎石 , 以前只能种荞麦填饱肚子 。 整治后流转给蓝莓基地 , 每亩每年能收入租金600元 , 在基地务农每天还能挣100元 。 ”透过村民吉火嫫成赞的账本 , 土地整治带动的脱贫效益一目了然 。
今年 , 四川出台新的方案 , 对土地整治转向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综合整治 , 按照系统治理理念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 。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 将采取综合性的整治手段 , 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 解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 助推乡村振兴 。
实践探索表明 , 土地整治正助力凉山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 。 比如 , 越西县四甘普乡瓦支村过去因耕种难度大 , 处于半荒废状态土地有500亩 , 在整治后发展成苹果产业园 , 已有游客陆续前来观光体验苹果采摘 , 农旅结合正在悄然兴起 , 相关农户每户每年收益1万元以上 。 四川在省内开展“共享田园”建设 , 吸引城市居民以新村民或新农人的身份参与乡村振兴 。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耕地肥力得以充分涵养 , 现代农业具备了发展条件 , 以此开发乡村旅游、推进城乡融合 , 让农地里结出“致富果” 。
乡村振兴 , 久久为功 。 确保农田“旱能浇、涝能排” , 形成高产、稳产的农业格局 , 是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 也是稳固脱贫效果、夯实小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 通过土地整治让更多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 乡村振兴的大道必能越走越宽广 。
(作者为本报四川分社采访人员)
【未经授权 , 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