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心理|宅在家里|你在回避什么,减少社交

你在上班时打算尽量顺着领导 , 能让领导开心最好 , 最起码也不能让领导生气 。 你也想顺着同事 , 能让同事喜欢最好 , 至少你不想与同事发生争执 。 难得有休息日 , 就想宅在家里 , 不想上班 , 也不想发朋友圈 , 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 , 就想一个人静一静 。
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宅在家 , 来个葛优瘫觉得最舒服呢?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不愿意跟人接触 , 不愿意参加所谓的社交 , 越来越多愿意的宅在家里呢?
简爱心理|宅在家里|你在回避什么,减少社交
文章图片
在外面戴着面具 , 心太累
01.人格面具的影响
面具的本意是演员为了能在一出剧中突出某一特殊角色的特点而戴的工具 。 它会有一些标签化 , 有一些程式化 , 我们看到这个面具就知道是这个角色 。 延伸到我们生活中 , 每个人在跟人交往的时候 , 会带上适当的面具以彰显自己的身份、角色 , 好处就是自己也是按套路在说、在做 ,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做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 对别人来说也容易用固有的模式来应对你的角色 。
这样的做法听起来似乎还是有些好处的 , 但如果这个程度特别严重 , 时时刻刻都在以面具来表达自己 , 久而久之真实的自己就会躲得越来越远 , 别人也看不到你的活力和创造力 , 慢慢的你的存在就跟物品一样 , 容易失去作为人的存在感 。
“可以稍微有点夸张地说 , 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并不存在的那个自己 , 但这个人自己以及其他人却认为他就是这样的” 。 —《荣格全集》第9卷上部
02.假我的影响
从客体关系上来说 , 温尼科特提出“真我”和“假我”的概念 。 这种在外边似乎没有任何矛盾 , 但是却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 , 是因为“假我”占的比例太多 , 而“真我”一直在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
假我是怎么形成的呢?
温尼科特在观察婴儿与母亲互动的过程中发现 , 真我与假我均来自于婴儿与环境的互动 。
婴儿刚出生时很弱小 , 一切的需要都要通过母亲来得到满足 。 当一位足够好的母亲满足了婴儿需要 , 婴儿在生命的最早期就会感觉自己很强大 , 有了一种全能感 。 并且他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全能感是不是真实的 。 母亲理解了这种需求 , 她反复地满足婴儿的需求 。 因而婴儿弱小的自我就会获得力量 。 这种力量让他发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 因而他的生命变得更有力量 , 也更具有创造力 。
反之一个不够好的母亲 , 不能满足或者提供给婴儿全能感 。 婴儿的一些姿势、表情或者态度 , 都可能一再地被母亲忽略或错过 。 而且母亲表达出自己的姿势、表情或者态度 , 让婴儿去识别、去顺从 。 婴儿不得已采取了顺从的方式来让自己存活下来 , 这是假我最初的迹象 。
这种假我会让婴儿与真实的自己保持距离 , 真实的自己也就无法快速的发展 。 真实的自己是最具活力的自己 , 也是能够真正建立关系的自己 。 而假我带来的是虚假的关系 , 自己不会信任这种关系 , 别人也不会信任这种关系 。 所以在真正需要支持的时候 , 有些人虽然和周围人看似关系都很好 , 却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和被理解的感觉 。
成长过程中 , 任何的挫折和环境的不允许都会让人有可能选择用假我的方式来隔离周围环境的伤害 , 并且通过这种假我的顺从来在隐藏并保护着真我 。
成年后进入职场 , 真我的力量不够大 , 假我还是会选择顺从这个环境 。 但这种情况下 , 一方面被隐藏的真我失去力量 , 另一方面假我又无法获得支持和能量 , 所以心力消耗很大 。 只有回到家里缩进沙发 , 没有人打扰的时候 , 真我才会出来透透气 , 这也是恢复自己心力的方法 。
减少社交 , 宅在家里 , 如果是因为在外面戴着面具时间太长 , 适当的调整还是有必要的 。 先找到自己信任的人 , 在他们面前尝试表露真实的自己 。 表露真实的自己 , 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 也就有了机会建立真正的关系 。 同时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