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两位中国年轻科学家,决定去太空挖矿( 四 )


事实上 , 清除太空垃圾的生意仅仅处于一个启动期 。
而类似于像欧空局给出的订单 , 也仅仅是第一次尝试 。 这个任务周期较长 , 还难以维系一家航空航天创业公司的长期生存 。
所以 , 在实现这个“中期商业目标”之前 , 需要退到第一步 , 找一种更为成熟的商业变现形式——卫星遥感数据交易(上面刚说过):
对行星表面与地质勘探 , 需要多维度的观测数据 。 而这些数据 , 可以卖钱 。
空间望远镜的力量
“卫星图像数据交易与分析”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市场 。
早在今年5月 ,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第N波暴力冲突结束后 , 加沙地带的重建工作就曾因为谷歌这类免费工具提供的卫星图像不清晰而陷入了麻烦 。
人道组织的数据专家曾抱怨 , 由于很多免费图像分辨率很低导致大量无效现场行动 , 他们不得不高价订阅像 Planet Labs 这类商业卫星观测公司提供的数据 。
谷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当地免费卫星图片
市场分析机构ResearchAndMarkets年初就指出 , 卫星遥感服务市场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70亿美元 。 特别是在采矿、减灾规划与恢复、天气预报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非常受欢迎 。
而美国既是这一服务的最大市场 , 也是世界上发射遥感与探测卫星最多的国家 。 不过相对来看 , 亚太地区则是这一服务增长最快的市场 , 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0.4%。
“在国外 , 商业卫星数据服务其实已经非常成熟 , 包括政府和商业机构 , 都会向卫星运营商购买图像和其他相关数据 。 ”
苏萌博士向虎嗅透露 , 包括此前发射的三颗探测与遥感卫星 , 以及在今年发射的空间望远镜 , 一部分的考量是为太空开采与垃圾清理做地理信息储备;另一个原因 , 便是让公司能够快速进入商业化阶段 。
“发射更多探测卫星 , 制造更好的望远镜 , 才能更好地了解宇宙 。 但只靠政府投入 , 很多像空间望远镜的大型设备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 ” 他指出 , 很多国家级空间天文设备除了数亿美元投入 , 周期也都超过10年以上 。
【太空|两位中国年轻科学家,决定去太空挖矿】“如果这个行业里没有没有市场化 , 没有商业化 , 就可能是70年代的美国实验室里 , 行业永远没有办法发展 。 所以 , 这个行业一定要能赚钱 。 ”
而他们掌握的空间望远镜设计与发射优势 , 也许可以先在这个市场找到落脚点 。
仰望一号空间望远镜模型 , 虎嗅拍摄于现场
2010年 ,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从银河系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双球结构——“费米气泡” , 它在银河系的圆盘上延伸了5万光年 , 由气体、尘埃和宇宙射线组成 , 盘旋在银河系黑洞的两边 。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 被天文学会杂志评为当年十大天文学进展之首 。
因为它们暗示了一个发生在数百万年前的重大事件 , 很可能是我们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吞噬了大量气体和尘埃——这些气体和尘埃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 但这些气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仍是一个谜 。
费米气泡
而很少人知道 , 苏萌博士恰是这三位科学家之一 , 正是他 , 开发出了第一张显示费米气泡确切形状的地图 , 并因此获得了天文学最高奖之一的布鲁诺 。
因此 , 作为一位高能天体物理学家 , 他在空间望远镜观测领域有极高的权威 , 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空间望远镜的研发项目 。
譬如 , 2015年12月成功发射的中国第一个空间望远镜——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 研发团队名单上便有苏萌博士的名字 , 他从2011年就工作在这个项目上 , 甚至脱口而出“准确的发射时间应该为早晨8点12份07秒” 。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哈勃望远镜’ , 空间望远镜对于太空探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 但同时 , 包括大名鼎鼎的哈勃望远镜在内 , 也一直因为论文等学术及实际应用产出不足 , 而被诟病投资回报不高 。 因此 , 相关项目通常并不会被国家优先考虑 。
譬如 , 连美国最先进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项目 , 最新预估的总耗资上涨到96.6亿美元 , 而发射时间也从2007年推迟到现在还没有上天 。
不过 , 我们从一份按电磁波谱频段分类(即自高频至低频分为伽玛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微波区和无线电区 , 有些望远镜工作在上述中的多个频段)的全球望远镜发射列表里发现 , 大多数空间望远镜由欧美以及日本发射 , 中国仅有两枚在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