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四 )


年近90的中科院院士周志炎曾说过 , 国家给予这么多支持 , 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学科研究 。 当年 , 周志炎是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之一 , 他们那代人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 , 已经让我国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
詹仁斌表示 , 南京古生物所将举全所之力建设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为国家培养并维系一支地层古生物学领域的战略人才队伍 。
谈到实验室有哪些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 , 袁训来说 , 我们实验室每年会拿出300万元左右的开放基金 , 面向全国资助30多个地层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项目 , 鼓励外单位的科研团队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合作 , 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和作用 。
万紫千红才是春 。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用开放基金组织全国的科研力量 , 还十分重视科学传播与科教融合工作 。
2019年末 , 一则来自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进展新闻在微博的阅读量达到2.6亿次 , 这让袁训来很是意外:“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们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 ”同时他也意识到科学传播的重要性 。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永栋承担着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的工作 , 负责图书编辑、学术出版、古生物博物馆、标本馆等方面的科学传播和普及等任务 。 他介绍道 , 科学传播是研究所的三大中心工作之一 , “注重科教融合和科学传播”已经写进了实验室的总体目标 。 实验室的多位学科带头人均承担着研究所和实验室重要学术刊物的主编工作 。 “这些学术专业出版工作 , 极大提高了实验室在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的学术影响力、竞争力和传播力 , 其中 , 《远古世界》(Palaeoworld)已经成为SCI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 。 ”
关于科教融合 , 以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位学科带头人为首的一批“南古人”正在以古生物学为基础和出发点 , 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多家高校联合办学 , 讲授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有关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 , 普及广大本科生、研究生的地球生命进化知识 。 关于科学传播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化石网和《生物进化》杂志、达尔文大讲堂是实验室对外宣传的线下线上窗口 , 博物馆每次举办的大型公众科学开放日和全国科普周等系列活动都得到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
如今 ,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 ,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人才队伍和实验技术平台 , 正在让地层古生物学这门小学科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 。
实验室小故事:把小事做大、做精
“下课的铃声响起 , 戎老师最后一句话也讲完了 。 ”
2016年3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带领团队在南京大学开设“生物演化与环境”通识课 。 第一次课由戎嘉余亲自授课 , 作为课程负责人的袁训来在现场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 。
“50分钟的课程 , 第一节课就这样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结束了 , 第二节课依然如此 。 ”这个细节让袁训来印象深刻 , “怎么就那么准呢?”
直到某一天 , 袁训来目睹了年逾古稀的院士精心备课的场景后恍然大悟:“哪里有那么巧的事情 , 这是戎老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 。 这个细节也反映了戎老师做人做事认真的态度 。 ”
认真是成功的前提 。 2000年 , 戎嘉余担任古生物学领域第一个“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 袁训来记得老师当年写完项目申请书后就生病住进了医院 , 这股认真劲儿也深深感染了他 。
“我是该项目第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 。 其他子课题负责人都是研究员 , 当年我只是副研究员 , 但老师依然把任务派给了我 。 ”袁训来回忆道 , “最终我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子课题的任务 , 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 也在课题结束前评上了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