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看历史|借力打强,一举打残齐国,结束了东西两强对峙局面,秦国化危为机

齐国曾是老牌强国 , 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 , 对内整顿朝政、厉行改革 , 对外尊王攘夷 , 存亡续绝 , 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 。
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 闻寡人之耳者 , 受下赏 , ”由此言路广开 , 群臣进谏 , 门庭若市 , 政治修明 , 燕、韩、赵魏闻之 , 皆朝于秦 。 齐威王又任用田忌为上将军 , 孙膑为军师 , 军威大振 。 公元前353年 , 齐国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2年 , 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 。 桂陵和马陵之战 , 使强大的魏国大伤元气 , 一蹶不振 , 魏王被迫屈节求和 , 推崇齐侯为王 , 充分显示了齐国之强盛 。
公元前286年 , 齐湣王灭宋国 , 南侵楚国 , 西侵三晋 , 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 齐国势达到巅峰 。
佳佳看历史|借力打强,一举打残齐国,结束了东西两强对峙局面,秦国化危为机
文章图片
齐国为遏制秦、楚 , 称霸天下 , 与魏、韩合纵 , 魏、韩为避免秦之东扩 , 也愿意与齐结盟 , 遂三方一拍即合 。
赵、宋对齐、魏、韩合纵败楚 , 心有余悸 , 赵为压制齐国 , 吞并中山 , 宋为自保 , 便与秦连横 , 对抗齐、魏、韩 。
齐为灭宋 , 防秦赵宋抄后路 , 便与魏韩合兵进攻秦国 , 攻秦入函谷关 , 迫使秦归还韩河外及武遂 , 归还魏河外及封陵 , 把秦国压制在一关一河之内 。 按说赵、宋应践履连横之约 , 出兵击齐魏韩 , 但赵、宋阴持两端 , 见死不救 , 让秦昭王和秦政要大为恼怒 。 说好了连横共进退 , 却被出卖了 , 秦国算看清了所谓的义与信都是鬼话 。
秦昭王十九年 , 秦约齐并称东、西帝 。 齐忽而取消帝号 , 本来齐湣王合纵欲伐赵 , 但后来变成了伐秦 , 不过齐、魏、赵心不在焉 , 皆有侵占宋土甚至灭宋的想法 , 齐国更是在伐秦途中 , 已开始攻打宋国 , 结果合纵国心存不满 , 伐秦无果而终 。 齐灭宋后 , 其他诸侯国震恐 , 秦趁势游说 , 并归还侵占三晋的部分土地 , 最终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 。
佳佳看历史|借力打强,一举打残齐国,结束了东西两强对峙局面,秦国化危为机
文章图片
五国合纵伐齐 , 由秦约赵主持 , 以秦、赵、燕为主力 , 由乐毅兼为赵、燕两国之相而作统帅 , 并由秦入质于赵、燕以作保证 , 秦并派御史至魏主持天下伐齐之事 。 秦发动并主持五国合纵伐齐 , 目的在于打残齐国 , 改变长期以来齐、秦东西两强对峙之局势 , 拆散齐与其他诸侯合纵 , 从而夺取中原土地 , 甚至攻灭韩国 , 吞并两周 , 攻取魏之河东、河内之地 , 并徐图天下 。
秦于昭王二十二年开始伐齐 , 拔齐河东列城九 , 次年乐毅以赵、燕两国之相 , 统率五国联军攻齐 , 大破齐军于济上 。 之后 , 《资治通鉴》称“乐毅还秦、韩之师 , 分魏师以略宋地 , 部赵师以收河间 , 身率燕师 , 长驱逐北” 。 其实 , 秦并未还师回国 , 而乘五国合纵破齐之机 , 移兵与魏争夺齐所兼并之宋地 。 定陶一带原为宋最富庶之区 , 奉阳君李兑与穰侯魏冉皆欲取为封邑 。 是时李兑既不便越卫、魏而攻取定陶 , 魏虽与宋接壤 , 便于夺得宋地 , 但其兵力不足与秦争夺 , 穰侯因而得以逐步攻占定陶一带 。 秦自昭王二十二年开始攻齐 , 至二十六年取得定陶一带 。 五国伐齐 , 最终燕占胶东 , 赵得济西 , 秦获陶地;魏虽丢失河东之地 , 但奄有齐之大宋、方与二郡(原宋地);鲁虽小国 , 亦趁机略取徐州(薛地) 。
佳佳看历史|借力打强,一举打残齐国,结束了东西两强对峙局面,秦国化危为机
文章图片
【佳佳看历史|借力打强,一举打残齐国,结束了东西两强对峙局面,秦国化危为机】齐地方二千余里 , 带甲数十万 , 粟如丘山;三军之良 , 五家之兵 , 进如锋矢 , 战如雷霆 , 解如风雨 。 齐国之强大 , 对有吞并天下之心的秦国而言 , 是心腹之患 。 不唯如此 , 秦国不打残齐国 , 秦之近攻常劳而无功 , 因齐已与魏、韩结成同盟 , 近攻魏、韩也尝受阻 , 即使占有魏朝部分城邑 , 也受迫于齐、魏、韩合纵之攻势而拱手奉还之 。 秦国借力打强 , 严重地削弱了齐国 , 后来齐虽复国但已沦为弱国 , 秦国在统一战争中赢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