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机|花360亿建对撞机到底值不值?论王贻芳与杨振宁的大型对撞机之争( 二 )


在他27岁时 , 他被赋予重任 , 成为了“新粒子寻找组”最年轻的一个组长 , 那个时候 , 所有的组长都比他要大很多 , 只有他不仅年纪轻轻 , 还没有什么经验 , 甚至只是一个学生 。
有很多人因为他年纪小没经验而不看好他 , 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向所有人都证明了他的实力 。
当时他所在的实验组里 , 没有一个组长认为能够作出测量陶轻子的极化这个实验 , 只有王贻芳相信 , 并且在不懈地努力下 , 成功地测量了出来 。
他为人类物理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实现了很多物理界“首次”的成就 , 而若论其中最厉害的一项 , 那必然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 这项实验入选了《科学》里的年度十大突破 , 王贻芳也因此成为了学界最看好的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 。
王贻芳对于大型对撞机的建造持着非常坚定的肯定态度 , 因为他认为 , 在时间相近的时候 , 欧洲提出来的关于对撞机的理念 , 和我国的科学家们所提出来的有关对撞机的原理是极其相似 。
这也就说明 , 我国提出来的建造方法是可行的 , 所以我们应当赶在他们之前 , 将该项技术研发出来 。
当然 , 一个科研项目的进行 , 背后必须要有国家的财力做支撑 , 王贻芳计算过 , 要想建造大型对撞机 , 在最开始的阶段大约要投入三百六十亿的资金 , 这对中国来说虽然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
【对撞机|花360亿建对撞机到底值不值?论王贻芳与杨振宁的大型对撞机之争】虽然投入资金较大 , 但是 , 其若能真的研发成功 , 对中国的科学界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 可以说是中国科学跨越性的发展 。
在中国的对手们都忙着其他项目的时候 , 中国若是能够先他们一步 , 将大型对撞机研究出来 , 并且顺利投入使用 , 那么中国距离在科学领域赶超那些发达国家 , 就更进一步了 。
基于此因素 , 王贻芳认为:大型对撞机应当建造 , 可是 , 同样作为科学家的杨振宁 , 却和他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 。
杨振宁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位物理学家 ,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 , 在成为物理学家之后 , 他不断钻研 , 为科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并且因为和李政道共同发表的宇宙不守恒定论这一论文 ,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 。
杨振宁作为物理学家 , 已经突破了现有物理学的边界 , 让其有了全新的进展 , 而作为这样一个一心一意搞科研 , 并且全新追求创新的物理学家来说 , 杨振宁理应支持大型对撞机的建设才是 , 可是他却对这一问题始终持反对意见 , 并且因此和王贻芳争论了好几年 ,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 , 杨振宁反对建造 , 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首先便是投入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 不是目前的中国能轻易负荷的 , 而且如果真的投入了这么多的资金 , 最后研制成功了还好 , 一旦失败 , 就意味着国家这么多的钱全都打水漂了 。
其二 , 就是因为资金的问题 , 杨振宁认为 , 比起虚无缥缈的、全新的大型对撞机 , 现在中国的科学领域还有很多等着用钱的地方 , 所以与其把钱放到远处不知何时能摸到的大型对撞机上 , 不如先拯救近处的燃眉之急 。
最后 , 杨振宁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 那就是大型对撞机究竟是否能够发挥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关键的作用 。
科学家们想要研究出大型对撞机 , 是为了寻找到超对称粒子 , 但是这一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 到现在该粒子是否存在 , 究竟该如何找到 , 用大型对撞机来寻找是否真的能找到 , 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
在没有任何切实根据的情况下 , 贸然投入一笔巨款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 不仅是一个十分冲动的行为 , 也是对科学界和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
三、孰是孰非科学家之间的争论 , 所代表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 而是出于整个学界现状考虑 , 提出最为可行的方案 。
因此 , 无论是王贻芳还是杨振宁 , 他们对于是否应当建造大型对撞机所提出的见解 , 不会掺杂任何的个人恩怨 , 而是完完全全的学术之争 。
因此 , 我们不能简单地站队 , 认为他们之中的某一方一定是对的 , 而另一方一定是错的 , 而是应当根据他们所提出来的具体理由 。
综合考虑 , 结合我们国家的现状 , 来判断哪一方的想法在目前更具有可行性 。
王贻芳与杨振宁关于中国大型对撞机该不该建设之争 , 从现在看来 , 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