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大西北终于也被“网红”的风刮懵了( 二 )


打开朋友圈 , 每个人的定位都是XX自治州;
青海、茶卡盐湖、敦煌、张掖 , 看不同的人流水线发送 , 仿佛连自己也去了好几趟 。
“已阅”“已阅”“已阅” 。
照片里的元素也都千篇一律 , 露营、骑骆驼和坐热气球成为旅游标准打卡三件套;
人们不是穿着马丁靴在落日的余晖下扬沙奔跑 , 就是身着长裙在丹霞地貌的映衬下面带忧郁 。
天气不好没有热气球 , 就P上去几个 。
在旅途结束前 , 还不忘去一趟甘肃省博物馆 , 为新晋网红雕塑“马踏飞燕”来张透着傻气的正面照 。
“你打我啊 。 ”
作为一名“云旅游”资深人士 , 朋友圈里这种对西北旅游环境的全方位展示常常会给我带来困扰——
或许是由于景观和文案过于类似 , 每次刷到都让人怀疑是网络瘫痪导致信息流重复加载 , 恍惚间甚至会以为是时光倒流了;
直到仔细一看 , 发现上面的名字和头像不一样 , 才发现原来他们只是不约而同去了同样的景点 。
你有时候都会想 , 说不定能在一波人的照片里看到另一波人的身影 。
正如一位网友的总结:“在朋友圈里同时刷到同事和学妹晒出的月牙泉 , 还都是固定角度拍摄 , 不禁让我怀疑他们背着我成为了朋友 。 ”
想想也挺有意思 , 有人本来想借着长假去大西北空旷的无人区放松心情;
出发时还朗诵着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 平添了几分灵魂出逃的悲壮 。
没想到出了阳关之后全是故人 , 还没等开出30公里 , 就先后遇上了领导、前女友、老同学、和隔壁邻居;
还得暗自庆幸部门的另外几个同事都跑去长沙喝X颜悦色了 , 不然分分钟旅行变团建 , 还是全程自费的 。
然后才想起来另一句著名的诗:
高适诚不欺我 。
为什么今年西北成了人人都要去“打卡”的网红景点?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 , 很多人都没法出国玩了 。

十一作为疫情缓解之后的第一个长假 , 而且还是少见的8天;
好不容易有大把时间却无处可去的人们 , 不约而同地把憧憬的目光投向了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 。

然而 , 如果将目光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上 , 就会发现另一件事——
西北近几年来早已逐渐取代了云南、西藏的地位 , 成为了文艺青年们新的“心灵净化地” 。
换句话说 , 那些曾经迷恋洱海客栈式文艺小清新的人 , 如今又调转目标 , 开始在沙漠环线上寻找粗犷的浪漫了 。
不得不说 , 西北在当今的旅行鄙视链中能够位居顶层 , 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地广人稀”这一点 。
至少你对比一下朋友圈里去云南和去西北的朋友 , 后者明显看起来更“能吃苦”一点 。
毕竟西北大环线以沙漠自驾游为主 , 不比重庆、长沙这类网红城市的交通便利、吃住方便;
景点之间动辄几个小时的车程 , 沿途也少城镇 , 万一准备工作没做好 , 吃饭喝水甚至上厕所就都成了难题 。

就比如上个月 , 敦煌的“陷阱厕所”事件就至少暴露了沙漠旅行中非常实际的两个问题:
一 , 厕所不好找;二 , 车子不好开 。
有人故意把公厕建在沙土之上 , 等车辆一陷进去 , 就过来收取高额的拖车费 。

但是 , 去西北打卡的文艺青年们不怕苦 。 或者说 , 苦 , 本身就是西北魅力的一环 。
毕竟 ,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灵魂净化地”?那就是一般人没去过 , 也不会去的地方 。
曾经充满流浪气质的丽江、大理 , 在成为了旅游团的经典路线后 , 在人们心中就失去了那种原始的自由感 。
西北环线的沿途风景固然让人心向往之 , 但更重要的是 , 仅仅是“风沙大”这一件事 , 就足以拦住不少娇生惯养的精致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