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文史|天下安澜二十载,「康熙大帝」毕生治河( 二 )


另一首是《览淮黄成》一诗:
“殷曲久矣理淮黄 , 几度风尘授治方 。
九曲素称天下险 , 四来实为兆民伤 。
使清引浊须勤慎 , 分势开流在不荒 。
虽奏安澜宽旰食 , 诫前善后奠金汤 。 ”
康熙帝还御书“澹泊宁静”匾额 , 特赐张鹏翮 。 第四次南巡恰逢康熙帝五十大寿 , 此时四海奠安 , 民生富庶 , 加上河工告成的大喜事 , 康熙帝的心情非常愉悦畅快 , 于是他昭告并施恩天下 , 让普天臣民共同庆贺盛世的繁华与美好 。 晚年治河
皇上顾念百姓遭受水患 , 多次亲临河边 , 指示修治黄淮的方略 。 因此这些治水的工程才能大功告成 , 再没泛滥决口的担忧 。 ——江南百姓
(出处:江南绅衿军民 , 夹道跪迎 。 奏称:“皇上轸念万民罹于水患、屡临河上指示修筑淮黄方略 。 故能丕告成功、永无冲决之虞 。 ”——《康熙朝实录》)
感知文史|天下安澜二十载,「康熙大帝」毕生治河
文章图片
清谢遂《仿唐人大禹治水图》局部
两年之后 , 治河工程进入尾声 , 五十多岁的康熙帝进行了第五次南巡 , 亲阅中河南口的改建以及整个工程的善后工作 。 途中 , 博学的康熙帝又作《春日田间》、《南巡词》、《皇船记》等诗文 。 这一路走来 , 百姓无论老少夹道跪迎 , 欢呼雷动 , 每日感恩叩谢者络绎不绝 , 场面非常壮观 。
到了江南境内 , 乡绅军民恭迎圣驾 , 奏称康熙帝挂念百姓饱受水患 , 不辞多次巡视地方 , 研究治理方案 , 这种为百姓操劳的精神真是“亘古未有” 。 康熙帝欣慰之余 , 还想到此时正值春季农忙时节 , 未免耽误农事 , 吩咐地方官免去百姓叩谢之事 。
康熙帝看到高家堰的石堤尚未完工 , 立刻召张鹏翮询问 。 张鹏翮对现有的“草坝”很有信心 , 对石堤工程不甚上心 。 康熙帝却说 , 因为两三年来草叶腐朽 , 难敌洪水 , 必须“日夜谨慎守护” 。 康熙帝继续苦心告诫他:“你们只看到清口的水流出了 , 就以为大功告成 , 不思考防御的事 。 如果高家堰的河水泛滥 , 黄河一定会再次倒灌 。 所以高家堰是要紧之处 , 一定要谨慎防护 , 不要疏忽大意 。 ”[3]
之后康熙帝来到惠济祠附近 , 亲阅周围河堤 。 这里在五六年前 , 还是一片汹涌的黄河水 , 几乎与岸持平;如今经过修治 , 清水畅流 , 抵住黄河水势 , 黄河仅在自己的一线河道中滚滚流淌 , 河岸高过水位一丈有余 。 康熙帝君臣数十年治水 , 此刻已经卓有成效 。
于是 , 康熙帝就在堤坝上席地而坐 , 和众河臣回顾治水经历 , 踌躇滿志地说道:“观此形势 , 朕之河工大成矣 。 朕心甚为快然!”[4]他还赋诗《杨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二首》 , 其中第二首写道:
“春雨初开弄柳丝 , 渔舟唱晚寸阴移 。 庙堂时注淮黄事 , 今日安澜天下知 。 ”
这首诗表达了康熙帝畅快的心情 。
时隔两年 ,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河臣就是否在洪泽湖附近另开河道 , 以保护高家堰而争论不休 , 奏请康熙帝亲临考察 。 那时候康熙帝年过半百 , 本不愿再劳师动众 , 但是治河工程都仰赖康熙帝的决策 , 加上大臣们一再请求 , 康熙帝决定进行第六次南巡 。
在清口 , 康熙帝来到准备开河道的溜淮套工地 , 举目四望 , 发现这里地势甚高 , 即使开通河流 , 河水也不能流到清口 。 况且新河道流经坟塚 , 对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种侵扰 。 康熙帝立刻降旨停工 , “此河断不可开” , 并严厉斥责张鹏翮与一众河臣 。
同时 , 康熙帝也提出了修治之法:“不如疏浚洪泽湖的出水口 , 令其拓宽加深 , 这样清水就能顺利流淌 。 ”[5]他还对其它工程提出具体建议 , 这才返回京城 。 此后十多年 , 黄、淮、运河按照自己的河道 , 安然流淌 , 即使遇到洪水爆发 , 在河臣的小心防护下 , 各处堤坝也经受住大水的考验 , 保障了国家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