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茅草屋|雍正在圆明园中的日常生活( 二 )


福海建于雍正三年(1725)前后 , 时称蓬莱洲 , 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 。 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 , 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 。 园盛时 , 福海端午龙舟竞渡 , 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 , 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 他们乘坐华丽的龙舟 , 后面跟着30艘船组成的船队 。 福海不仅令雍正帝感到愉悦 , 还给他带来安全保证 , 可谓真正的福地 。
雍正帝在勤政殿的东院设有收藏工艺品和各类贵重物品的仓库 。 有的仓库专门存放景泰蓝瓷;有的专门存放玉 , 包括用玉制成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有的专门存放欧洲各式钟 , 给这些钟表装有宝石、玉石、金银等;有的专门存放各色精致衣物和绣品 。
雍正帝特意在 , 圆明园大宫门西面建造一座“御茶房” , 专设两名七品官员在此负责管理皇帝的茶叶、茶壶 。 雍正帝酷爱收藏各种茶具 , 拥有金、银、瓷各种质地的茶杯 。 清朝皇帝认为玉泉山的水质最好 , 喝茶都用玉泉山的泉水泡茶 。 “御茶房”是雍正平日与王公、大臣在殿堂或斋阁里高谈阔论 , 品茶赏花之用 。
【有个茅草屋|雍正在圆明园中的日常生活】雍正园居的乐趣
在宫廷画师们为雍正帝留下的御容中 ,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信坦然 , 还带着一些幽默感的君主 。 他的肖像和行乐图 , 总是变换出各种面貌 , 如同一场花样迭出的“模仿秀” , 如吟诗的李白、偷桃的东方朔、乘槎升仙的老者、身披袈裟的僧人 , 甚至还有着西洋服饰 , 带假发的猎手 。 他像一个顽皮嬉戏的孩童 , 穿戴奇装异服 , 装扮各色人等 。 这个东方超级大国的最高统治者 , 似乎极力想体验各种平凡的人生 。
在这些画像中 , 雍正也常常身穿汉族文人的传统服装 。 在仙境般的圆明园 , 雍正将自己想象成那些超凡脱俗的文人 , 寄情于山水 。 或许 , 文人们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权力包裹中的雍正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望 。 大清的祖先是游牧民族 , 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 。 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 , 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 , 而文人就是汉文化的象征 。
雍正帝的乐趣之一 , 是仿照西洋仪器和物品 , 雍正四年 , 雍正帝令内务府仿造“通天气表”(温度计)和西洋日(古代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 。 雍正八年 , 西洋耶稣教士远道而来带来仪器献给雍正帝 , 雍正帝十分喜爱 , 就让造办处的中国工匠仿制或者改装洋器 。 雍正五年 , 雍正帝下令仿造望远 , 当时称之为“千里眼” 。
雍正皇帝年轻时视力就不好 , 常年批阅奏折又加重了近视 , 他很早就开始配戴眼镜 , 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 , 造办处档案详细记录了雍正关于制作眼镜的不少旨意 , 如“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 , 每样多做几副 , 俱要上好的” , “照朕用的眼镜 , 再做10副” 。 据不完全统计 , 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有35副 。 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 , 每到一地 , 随手可取 。 因眼镜有如此好处 , 雍正也将眼镜作为赏赐之物 , 甚至用于劳动保护 , 指示造办处专门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给建造房屋的泼灰工匠用于保护眼睛 。
雍正帝还屡次谕示制作狗衣、狗笼、狗窝、狗套头等 。 他亲自规定样式 , 做成后又多次修整 。 他很喜爱西洋器玩意 , 如通天气表(温度计)、千里眼(望远镜) , 常常令内务府造办处仿制 。
雍正帝在舍卫城南修建买卖街 , 让太监们扮成商人、工匠、士兵在街市上各司其职 , 甚至有人充当小偷 , 皇帝则化装成文人混在人群中 , 几乎不被察觉 。 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 , 丝绸、瓷器、古董等都来自于京城的著名商号 。 甚至欧洲各国皇室也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 , 皇室和贵族也以拥有中国物品而自豪 。
有个茅草屋|雍正在圆明园中的日常生活
文章图片
雍正帝继续经营皇子时代精心建造的“桃花坞” , 这里地处与世隔绝的山野原田 , 清宫御用戏班班底的“宿舍”便驻扎此地 , 成为圆明园中一处重要的演剧和排练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