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到苏联解体,也没有造出可用的坦克热成像仪!


苏联|到苏联解体,也没有造出可用的坦克热成像仪!
文章图片
苏联|到苏联解体,也没有造出可用的坦克热成像仪!
文章图片
苏联|到苏联解体,也没有造出可用的坦克热成像仪!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曾经谈到过 , 直到苏联1991年解体 , 前苏联的航空工业部门 , 还没有彻底掌握柔性防弹油箱这种在西方世界1930年代就已经发明的成熟技术 。 苏联航空科技专家并非不知道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 但是在自产的密封材料和工艺上却长期不过关 。 这样就导致所有苏联时代的战机 , 都不具备机翼柔性油箱 。 除了苏两拐这类机体内部空间超级巨大的飞机之外 。 几乎所有的苏联战斗机的内油比例都受到了因为没有机翼油箱的限制而导致实际作战半径往往达不到对外的宣传指标 。 一种已经发明了五六十年的普通技术 , 对一个军事超级大国却长期不能突破 , 看起来匪夷所思 。 其实这种现象在冷战时代并不是什么孤例 。 别看前苏联生产了冷战时代全球最多的核弹和坦克 , 但一直没有突破的基础性军工技术并不少 。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 很大程度上和前苏联的工业体系 , 是在短时间内靠“打鸡血”的 非正常模式快速成长起来的状况有关 。 说到底 , 前苏联在基础工业方面就是一个严重的“偏科生” , 有些技术在全球都可以数一数二 , 但另外有些技术却连一些中小型工业强国都比不过 。 苏联是到1922年才诞生的一个联盟 。 此前的沙俄虽然对外扩张非常积极 , 但是工业基础一向薄弱 。 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和邻近的西欧都不能对比 。 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G命的积淀 。 当时工业技术全球领先的是英德美三国 。 在很多与军工有关的技术上 , 德国实际领先的幅度最大 。 因此苏联成立后 , 利用西方世界在1930年代的严重危机 。 从德国引进了不少的成套设备和生产工艺 , 同时通过几个五年计划让军工体系飞速发展 , 当然即便是魏玛时代的德国也不傻 。
也知道苏联的工业体系一旦发展起来 , 早晚是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和威胁 。 因此当时苏联获得的基本都是德国工业中的二流设备和技术 。 二战结束后 , 战胜的各大国都积极从德国抢人才和设备 , 美国得到的最多;苏联也抢到了一部分 。 这对苏联的工业水平可算又一次大的提升 。 但是严重偏科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 二战以后苏联军工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电子和基础材料工业都相对落后 。 特别是电子工业的落后程度近乎不忍直视 。
苏联制造的坦克 , 自始至终都没有用上先进的热成像仪 。 T80等坦克在炮塔前面还必须安装巨大的红外线探照灯就是这种落后的直接体现 。 在白天尘土飞扬 , 夜间一片漆黑的战场上 , 主动打开红外探照灯等于先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 在坦克大战中必然是要吃大亏的 。 而热成像仪完全是被动模式 。 白天可以穿透沙尘烟雾 , 夜间可以轻松观察1到2公里外的单兵目标 。
因此可以隐蔽的搜索和瞄准 , 在首发命中的打击中占据绝对优势 。 先进的热成像仪需要极为先进的高端电子元件和整合技术 。 在这方面前苏联长期没有进展 , 就算是到了1991年以后的十七八年 , 俄方对外出口的所有T系列坦克 , 配备的都是法国生产的成套热成像仪 。 直到最近两年 , 才有所谓自产的热成像仪装备 。 不过使用效果到底如何 , 仍然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 。
【苏联|到苏联解体,也没有造出可用的坦克热成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