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张十二啊啊啊|追求成功?,年轻人该如何破除迷茫

作为一名始终心怀中国青年的人生导师 , 李开复相比其他创业偶像和名人给年轻人的影响要深远的多 。
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 , 并取得博士学位 , 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 先后在苹果、SGI、微软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 , 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 , 在业界被称为“人工智能先行者” 。
这每一项说起来都是了不起的头衔 , 令我们本该密切关注的应该是这位天之骄子的商业动向 , 但是一路走来 , 相较于他的成就 , 国内可能更津津乐道的反而是他对于祖国大陆青年一代的关怀和热忱 。
是张十二啊啊啊|追求成功?,年轻人该如何破除迷茫
文章图片
本文想谈的 , 正是我从开复老师出版的书籍中所理解到的一些感悟 。
1.什么是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出版于2005年 , 乍一听这个名字 , 都会以为这又是一本标准的成功学励志书 。 我之所以接触到这本书 , 正是因为在网上看到《李开复写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 , 书信语言平实 , 但我折服于他在书中的内容竟能够让人生出一种“这个人好像真的懂年轻人的困惑”的感觉 , 于是开始关注作者的其他作品 , 所以在书店看到他写的《做最好的自己》时痛快的结了账 。
是张十二啊啊啊|追求成功?,年轻人该如何破除迷茫
文章图片
迷茫和焦虑 , 似乎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底色 。
对拿到这本书之前的我而言 , 也是如此 。
当然 , 在拿到这本书之后 , 我还是会迷茫和焦虑 , 所不同的是 , 看了这本书 , 我已经可以对这些情绪进行自我审视了 ,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
那个时候的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去追寻些什么 , 焦虑则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追寻到自己所要的东西 。
正像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开头写到的那样:
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 , 但是非常困惑 。
——非常聪明 , 但是不够自信 。
——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 , 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
谁的青春不迷茫 ,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有这么一段在迷雾中前进看不清前路的岁月 , 随着社交媒体的聚光灯把别人的人生展示在我们眼前 , 有差距自然有比较 , 有比较就有心理失衡 , 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在迷茫的同时 , 更多了几分焦虑 。
既然我自己不知道要什么 , 那么就看看别人要什么吧 。
大家都在追求成功 , 那我也追求成功就好了嘛 。
但好像答案也就仅限于此了 。
年轻人知道要追求成功 , 但是到底什么算成功?什么不算成功?我们又该如何达成?这一系列问题统统没有答案 。
这个时候 , 社会规则给了我们一个简化的解决方案 , 既然如此难以衡量 , 何不拿可量化的名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 这岂不省事?
有人会说 , 拿名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这没问题啊 , 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名利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的一种体现啊 。
是的 , 以名利来作为成功的判断标准这没问题 , 但出问题的地方在于 , 它不该成为唯一的标准 。
2.一元化成功观害了谁?
正如书中所说: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 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 , 能够在社会上与他人竞争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 。 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 , 不断超越过去的人 , 为什么就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只知道被动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标准 , 就只能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迷失自我 , 盲目选择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 就会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 ”
再从客观来说 , 如果按照“一元化”的成功观 , 仅以财富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 , 那么 , 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 。 毕竟在工作中取得晋升当上领导或成为亿万富翁的也只是少数人 。 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奋斗方向上取得了成功 , 但这就意味着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吗?那些不善于管理、缺少一些领导才华 , 但是却能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的技术专家 , 还有那些不喜欢追逐名利、却能在知识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的学者 , 我们能说他们都是失败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