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考古|千件“难得的国宝级真品”春秋盟书……( 二 )


第十考古|千件“难得的国宝级真品”春秋盟书……
文章图片
▲部分“春秋盟书”任芳言摄
据公众号“烟台政协编辑部”2019年8月21日发布的鉴定研讨会实况文章 , 多名与会专家对“春秋盟书”给予肯定 。 以下内容引用自该文 , 作者郝安峰 。
捐赠者徐铭在会上透露 , 这批盟书是他2007年在全国一个文交会上发现的 , 墨玉或者青石的长方形薄板 , 用毛笔和朱砂书写 , 字体特别细小 , 极为难识 , 除了几个港商看来看去 , 大多收藏家都不会注意 , 他当时认为这东西有字就肯定意义非凡 , 为防止流失 , 花尽了所带的现金全部买下 , 在画室一放就是十多年 。 他说 ,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研究 , 发挥盟书更大的作用 , 他决定把这一千多件盟书全部无偿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 。
他说 , 学校在搞艺术学科建设 , 他同时也是这方面的负责人 , 这批珍贵古文字文物的入藏 , 可以奠定国科大考古艺术与科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 他在发言时还说 , 有专家提出这批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独特珍贵文物命名为“国科大盟书” , 和清华大学2007年从香港代购回国的二千多片战国竹简相映成趣 , “国科大盟书”和清华竹简将成为国内重点大学研究古文字的重要基地 , 意义重大 。
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首都博物馆副馆长、中央电视台特邀鉴定专家张宁根据前期的研究鉴定 , 认为这批春秋末战国初的盟书确为真品 , 从材质风化度上看 , 自然风化年份大 , 包浆很厚;从笔迹方面看 , 是用朱砂溶合了不明液体作用于书写;从字体看 , 书写流利娴熟 , 字的结构感搭配合理得当 , 就算当代的书法家模仿 , 难度极大 , 几乎人工模仿的可能性不大 。 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 , 研究晋国历史 , 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非常重要 。
著名杂项文物鉴定专家 , 国家博物馆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研究员马秀银也确定这些先秦盟书玉片为真品 。 玉片尺寸大小不一 , 薄厚不同 , 有方形、长方形、圭形和其它形状 。 玉片有碧玉、墨玉、白玉 , 也有部分石质 , 玉片表面沁色自然 , 有的有风化现象 。 文字系用毛笔、朱砂写成 , 文字界于金文和小篆之间 , 是先秦时期流行的官方文字 。 字小如蝇头 , 细如蚊脚 , 运笔娴熟流畅 , 字形活泼多变 , 是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文字 , 这批盟书与“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各个方面极为相近 , 具有较高地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
著名痕迹鉴定专家钱宝城则利用“眼学”加“微观”进行了鉴定 。 他发现 , 战国盟书的物质是多元素组成的 。 在这批战国盟书白色圭型玉片上 , 有着大小不等 , 形态各异的孔洞 , 这是为什么?不是人之能为的痕迹!在500倍电子显微镜逐级放大到万倍以上的图像中 , 尖锐处和微小处 , 是要小于纳米计量的 。 目前人为作不到 , 只有“自然”形成而为之!这些孔洞的形成 , “物质”去向何方?逃逸了!还原了!变成了氧化硅 。 能形成这一变化的物质 , 统称为“矿物” 。 它是从液态的岩浆变成固态的 。 就暂时称它为“地球的原生体” 。 当今文物鉴定更应该随时代发展借助高科技技术 , 这样更精准的还原文物的原始信息 , 同时物理、化学、有机学、地理学、分子学等都可以参与进来 。 这批不同材质的盟书都经过了严格的仪器检测 , 钱宝城确定这批盟书文物是不可仿制的真品 。 同时 , 他还指出 , 盟书的字迹清晰如新 , 说明它埋藏包装极好 , 埋藏地气候干燥 , 土壤不积水 。
第十考古|千件“难得的国宝级真品”春秋盟书……
文章图片
▲部分“春秋盟书”
资深文学杂志主任编辑、文物鉴定专家赫安峰教授指出:徐铭教授发现收藏的1000余片春秋盟书实属罕见 , 对我国国家级文物收藏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 这批春秋盟书 , 尺寸大小不一 , 部分为青石质地 , 大部分为碧玉质地 , 加工精良 , 系毛笔蘸朱砂写成 , 文字为当时晋、韩 , 魏官方流行的大篆字体 , 笔画遒劲诡秘 , 小如蝇头细如蚊脚 , 非常罕见 , 弥足珍贵 , 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