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科创板询价新规出炉 考验机构定价能力

日前 , 上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网下投资者审慎参与科创板初步询价报价的通知》(下称《通知》) 。 发布《通知》的目的 , 主要是为了规范科创板新股发行承销程序 , 促进网下投资者严格按照科学、独立、客观、审慎的原则参与网下询价 , 自10月19日起 , 网下IPO系统新增上线审慎报价相关功能 。 这将进一步考验参与询价机构的定价能力 。
科创板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 , 其发行规模、价格、节奏等由市场决定 , 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 。 而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 , 参与询价机构的报价则至关重要 。 按常理 , 即使是科创板 , 其新股高价或低价发行 , 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 因而也是正常现象 。 但上纬新材的地板价发行新股 , 却也引发了机构“抱团压价”的争议 。 上纬新材发行价为2.49元 , 发行市盈率为11.51倍 。 其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出现罕见的“双低”现象 , 这也是其引发市场关注的焦点 。 个人以为 , 对于科创板新股的低价发行 , 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 至少 , 对于上纬新材新股发行时是否存在机构“抱团压价”的问题 , 并没有来自监管部门的定论 。
事实上 , 科创板既有上纬新材的“双低”发行 , 但也有众多新股超高价发行现象 。 比如中微公司发行市盈率就高达170倍 。 如果说上纬新材“双低”发行不正常的话 , 那么中微公司超高市盈率发行同样不正常 。 而且 , 因为市场化发行 , 科创板公司还频现“三高”发行现象 。 如果说“三高”发行是市场化发行的结果的话 , 那么“双低”发行同样如此 。 “三高”发行与“双低”发行并存的格局 , 才真正体现出科创板新股市场化发行的要义 。
此前机构询价出现乱象 , 主要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 由于保荐费用与新股融资额挂钩 , 导致保荐机构存在未能独立、审慎、规范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情形的不在少数 。 某些券商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 。 研报除了鼓吹外 , 其误导机构报高价的意图非常明显 。 现实案例中 , 某些询价机构就是按照研报建议估值进行打折报价的 , 如此容易导致发行价格较高的现象 。
另一方面 , 根据规定 , 此前科创板网下打新过程中机构可以随意修改报价 , 而对其修改报价的次数并没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 这既容易引发机构频繁修改报价的现象 , 客观上如果短期内出现多家机构集中修改报价行为 , 无形中也容易引发机构“抱团压价”的嫌疑 , 但个中往往巧合的可能性较大 。
此次上交所发布《通知》 , 正是剑指机构频繁修改报价的行为 。 如《通知》规定 , 就同一次科创板IPO发行 , 网下IPO系统至多记录同一网下投资者提交的2次初步询价报价记录 。 这意味着 , 科创板初步询价机构报价次数限制在2次 。
限制报价次数 , 有利于规避机构频繁修改报价的弊端 , 避免出现“抱团压价”现象的发生 。 但仅仅限制机构报价次数还不够 , 对于券商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同样需要进行规范 。 否则 , 新股询价报价乱象仍然会出现 。
【定价|科创板询价新规出炉 考验机构定价能力】《通知》的发布 , 将进一步考验机构的定价能力 。 在“新股不败”的A股市场 , 机构参与询价获得配售 , 往往能够获取较大的打新收益 , 但这需要与机构定价能力相匹配 。 不具备新股的定价能力 , 在参与询价时报高价或低价 , 将有可能丧失新股的配售资格 , 更别谈打新收益了 。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编辑 陈莉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