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良书法艺术|为官清廉,被人称赞至今,他书法了得
文章图片
家世显贵 , 一门三公关于刘墉 , 首先要从他的家族说起 。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宗族 , 这个宗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 经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 。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 , 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 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 , 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
乾隆帝评价刘统勋“遇事既神敏 , 品性复刚毅 , 得古大臣风 , 终身不失正” 。 死后朝廷赠谥“文正” , 这是古代对于文官的最高称誉 。 有清一代 , 得此赞誉的也不过八人而已 。
文章图片
刘墉《录杜甫赠李白诗页》纸本行书18.5×11.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成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 , 从小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 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 也证明了其学问的渊深 。
但刘墉在30岁之前 , 都未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 。 直到乾隆十六年 , 才以恩荫举人身份 , 参与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 , 成为进士 , 并在一年之后授翰林院编修 , 自此正式踏上仕途 。
宦海沉浮 , 外任流离可以说 , 刘墉是在刘统勋的光环之下长大的 , 即使他后来官至一品 , 皇上称赞他的品行时仍说 , “有乃父之风” 。 有这样一位父亲做榜样 , 自然是刘墉之幸 。
不过 , 刘墉也曾因父亲受到过牵连 。 乾隆二十年十月 , 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 , 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 , 刘墉也受牵连 。
不过 , 乾隆皇帝最终网开一面 , 没有过多为难刘统勋 , 刘墉也因此“宽释” , 被放到外地为官 。 此时的刘墉虽多有兴除利弊的工作 , 但还是在清朝政治中心之外 。
文章图片
刘墉《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76×45.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773年 , 刘统勋病故 , 刘墉服丧 , 丁忧三年 。 1776年三月 , 刘墉丧期满还京 , 他的仕途才得以改变 。
乾隆皇帝念刘统勋多年功绩 , 且察刘墉确实可用 , 诏授刘墉为内阁学士 , 入职南书房 。 57岁的刘墉第一次获得从二品的官职 , 留在京城的时间多了 , 才慢慢有了与皇上逗嘴、与和珅斗法的机会 。
崭露头角 , 仕途转折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国泰案” , 可以说是刘墉仕途的一个转折点 ,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刘墉与和珅的第一次交锋 。
这一年 , 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纵营私 , 所属多亏空 。 ”刘墉奉旨同和珅一起赴山东审理此案 。
然而 , 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 , 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 , 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 , 一路拖延时间 。 而国泰知道自己贪赃案发 , 遂凑集银两 , 妄图掩饰罪行 。
刘墉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 , 历数国泰罪行 , 据理力争 , 终使国泰伏法 。 此案一结 , 刘墉算是为山东的老百姓们做了件大好事 。
文章图片
刘墉《行书七绝轴》纸本行书104×53cm山西省博物馆藏
后来 , 他在此案中不畏强权、秉公办案的事迹被写进了通俗小说《刘公案》 , 让他的声名在老百姓之间传播开来 。
此后 , 刘墉也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工部尚书等职位 , 并任上书房总师傅 , 仕途由此顺畅了起来 。
人生转折 , 油滑处事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 , 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圣主 , 自夸“十全武功” 。 他的身边不需要名臣 , 而只需要忠心办事的奴才 。
乾隆皇帝聪明过分 , 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 , 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凡” 。 再加上和珅弄权 , 操纵朝政 , 排挤异己 , 耿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