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韩先楚:运动战阶段代表彭德怀始终靠前指挥,督师38军打出“万岁军”名头,指挥攻占汉城迫使美军退守三七线( 五 )


右纵队各部突破美第24师在议政府以南水落山、道峰山防线后 , 第38军以第113师向汉城东南、第114师向汉城以东 , 第40军以第118师向汉城东北 , 第39军以第116师向汉城正北 , 第50军主力向汉城西及西南攻进 , 求得在汉江以北会歼美第24师 。 如美第24师已退 , 则第50军视情况渡江追击 , 第39军留1个师负责在汉城城内维持秩序 , 其余各部迅即撤出汉城 , 以防美军空袭 。
由于美军第24师惧歼南撤 , 汉城落入志愿军手中:
1月4日下午 , 第39军第116师和人民军第1军团占领汉城 。 第50军第149师于当日晚进入汉城 。 第38军第114师、第39军第117师各有一部侦察分队于4日进入汉城 。 (《抗美援朝战争史》)
有第40军老战士说 , 右纵队第38、第39、第50军都有部队开进汉城 , 这算是一种特殊的分享胜利喜悦的“入城式” , 可老军长偏偏没让老部队第40军入城 , 说明老军长胸中有数:没有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 夺取空城何乐之有?!
◆志愿军在汉城市区搜索残敌 。
部队进入汉城 , 世界舆论哗然 , 祖国人民欢庆胜利 。 1951年1月5日 ,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 , 对占领汉城表示祝贺 。 在汉城前指 , 韩先楚却十分冷静 , 他对战争前景有着自己的判断:一方是钢少气多 , 一方钢多气少 , 到头来最大的可能 , 就是双方的决策人都明白难以打下去了 , 就坐到谈判桌前去讨价还价 , 打嘴巴子官司 。 (见《战将韩先楚》)因此 , 他把汉城防卫任务交给朝鲜人民军 , 下令右纵队各军迅速渡过汉江 , 继续向南追击前进 , 一度迫使“联合国军”退守三七线!1月8日 , 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 志愿军歼敌1.2万余人 , 韩先楚和右纵队各军占了大头 。
四、指挥汉江南岸阻击战 , 打出防御作战好经验
1951年1月25日至29日 , 中朝两军召开高级干部联席会议 , 韩先楚出席了这次会议 , 并根据西线战场作战实践作了《战术问题》的报告 。 针对当时中朝两军中存在的轻敌速胜情绪 , 这次会议适时指出敌我较量将是长期的、艰苦的 , 指出敌人反扑不可避免 。
大家谁也没有想到 , 敌人反扑如此之快!1月25日 , 就在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开幕当天 , “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官李奇微集中5个军16个师另3个旅、1个空降团 , 及大量炮兵、坦克和航空兵 , 采取“相互靠扰、齐头并进、稳打稳扎”的战法和所谓“磁性战术”(始终与对方保持接触 , 以消耗战制约对方的一种战术)、“火海战术” , 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 , 企图乘中朝两军连续作战未得休整补充之机 , 将战线推到“三八线”以北地区 。 为制止“联合国军”的猖狂进攻 , 争取时间掩护二线兵团集结 , 中朝两军联合司令部决定:中朝两军于1月27日停止休整 , 转入防御作战 。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回忆 , “彭总决定派韩先楚到西线汉江、汉城方向组织一个指挥所 , 指挥38、50军和人民军1军团 , 阻击敌人的主要进攻集团 。 彭总要韩先楚尽量多争取一些时间 , 不要很快收缩 , 以利我军补充给养弹药 。 在东线则诱敌深入 , 尔后集中主力实施反击 , 争取歼敌1—2个师 , 进而向敌人纵深发展突击 , 从翼侧威胁西线敌人主要进攻集团 , 动摇其阵势 , 制止其进攻 。 ”为统一前线指挥 , 韩先楚在西线成立“韩指” , 邓华负责东线反击作战 , 成立“邓指” 。 简单地说 , 就是采取“西顶东放”战法 , 进行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防御战役 。
朝鲜战场上 , 美军火力强大之极 , 对志愿军一个团的防御阵地 , 每天就能倾泻数万发炮弹 , 同时辅以空中轰炸 。 即使双方兵力大体相当 , 志愿军火力强度只有敌人的几十分之一 , 因此防御难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 当时 , 志愿军官兵普遍反映:“宁攻三个山头 , 不守一个钟头”!而彭德怀要求西线各军于汉江以南东西68公里地段上组织防御 , “尽量多争取一些时间 , 不要很快收缩” , 显然这又是一场坚守防御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