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新四军“高敬亭事件”探秘:高敬亭被枪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 )
怀有居功心理 , 自以为正确 , 但实际上 , 他是犯了一些错误的 。 这是高敬亭与郑、戴、肖等干部不合的重要原因 。
郑位三在发现高曾在“肃F”中犯有一些错误 , 向高指出后却引起了高的不满 。 戴季英到任第一天 , 就发现了高不愿服从中央的指示离开大别山 , 而是另有计划 , 两人因此才发生了争吵 。
第三 , 高家长作风 , 管教不严 。 高敬亭案的导火索是4支队7团团长杨克志和曹玉府 , 此二人曾是高的警卫员和秘书 , 他们仗着和高的关系 , 平日里就骄横惯了 。
39年5月20日 , 他们更是直接带了两个班投奔桂系 , 并在报纸上公然撰文献上忠心 , 引起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 此事件之所以发生 , 和高一贯的纵容和用人不明是脱不了干系的 。
事发后 , 四支队内那些一贯对高有意见的干部 , 如9团团长詹化雨和政委胡继亭开始反对高的一些问题 , 事件不断发酵 , 最后由杨曹叛变案发展成了一场对高敬亭的大批判 。 他的罪名有乱打乱杀 , 任用亲信 , 抵制中央的东进策略等 。
同年6月24日 , 高敬亭被枪决 。
高案探究高敬亭尽管有错 , 但将其处死 , 说到底还是过于严厉了 。 这一点目前史学界已有定论 , 且总政治部也已经正式发过文件了 。
但是 , 谁应该为高案的过当处理负责呢?有人说是叶挺 , 有人说是项英 , 也有人说是组织决定的 。
我们这里恐怕很难给出一个为众人公认的答案 。 但从常理来推断 , 以高敬亭的级别 , 将他处死这件事不应该是单独某一个人策划的结果 , 将其推给叶挺或项英这样的个体是不合适的 。 如果不是江北指挥部张云逸、邓指挥、戴季英、罗炳辉、郭述申等人的一致同意 , 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批准 , 这样重大的决策是很难做出来的 。
郑位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7次接受调查组采访 , 他对高的死是抱有一定的惋惜的 。 当时中原局朱理治也提出过上中下三策 , 他认为把高送到延安学习为上策;把其升为副指挥 , 并将他调离四支队为中策;直接撤职为下策 。
由此可见 , 当时组织当时是犹豫过的 , 也确实想过一些更保守的解决办法 。 但是为什么没有实行呢?“交通不便 , 不能给送去(延安)”固然是理由 , 但高敬亭本人无法获得组织的信任恐怕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
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 , 高敬亭在四支队内威望高、资历深 , 如郑位三所说 , 如果他造了反 , 可能要带走几百个干部 。 杨曹叛变就是眼前的事实 , 2个月前的张国焘在武汉公然投敌也是事实 , 叛变后的张到处联络旧部 , 拉拢他们反水 , 高作为他的旧部 , 会不会受到此事的影响?
虽然郑位三也承认 , 当时其实把他关起来教育几年是更好的 , 但他同时也说 , “杀了他 , 就有把握挽救那几百干部” 。
按照郑位三的说法 , 处死高敬亭的决定 , 其实有一些无奈和不得已的色彩 。
- 排头军史|隐藏在潮州大街小巷中,探秘中国古建筑: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 轻葱科技|为何赵匡胤还要定都开封?,历史探秘:开封位置不及长安和洛阳
- 新疆人文风物|新疆人文探秘:丝绸之路上的南北交通咽喉——巴州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