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笑嘻嘻|七世同堂为养老,家族合居的幸福与烦恼:古人尽孝不分家

电视剧《清平乐》 , 开头就上演了宋仁宗赵祯认生母的故事 , 这段故事在民间传说中被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 。 尽管在历史上 , 刘太后并未为难李氏 , 但宋仁宗得知真相后 , 也是差点引发政治地震 。 要知道 , 有宋一代 , 孝老爱亲几乎被宋朝皇帝奉为国策 , 而宋仁宗更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 不能为生母尽孝 , 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
大千世界笑嘻嘻|七世同堂为养老,家族合居的幸福与烦恼:古人尽孝不分家
文章图片
▲电视剧《清平乐》中 , 王凯饰演宋仁宗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孝文化也一直是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 , 在这一传统文化氛围之下 , 古代也衍生出了许多独特的养老方式 , 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 , 便是家族合居 。
家族合居这一现象 , 与古代的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 古人生产劳作全靠人力 , 效率比较低 , 富贵人家倒还好 , 一般平民如果是单门独户、人丁寡少 , 很容易陷入饥馑穷困 。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 朝廷开始提倡家族合居这一方式 。 晋朝司马氏以臣废君 , 在维护统治上只强调忠君未免理亏 , 于是拐了个弯 , 特别提倡孝道 。 而家族合居以尊奉老人 , 也就是在晋朝以后得到加强 。 南北朝时期 , 北魏时河北博陵李氏 , 一门七世同居不分家 , 一大家子有二十二个房头 , 合计一百九十八口 , 在当时蔚为奇观 , 以致朝廷专门在李家挂了旌表孝行的诏令 。
不过 , “大家族”的产生 , 除了朝廷引导之外 , 还有实打实的经济考量 。 魏晋南北朝时征税靠编户齐民制度 , 也就是说 , 户籍上有名才会征税 , 否则便可逃避赋税 。 数世同居、动辄几十房、几百口人 , 隐藏户口有一定便利 , 民间老百姓自然会倾向于选择“大家族”生活 。
大千世界笑嘻嘻|七世同堂为养老,家族合居的幸福与烦恼:古人尽孝不分家
文章图片
▲位于山西省的王家大院是家族合居的一个特例 , 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修建而成 , 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宋朝对家族合居尤为重视 , 自太祖赵匡胤时代就屡屡颁诏 , 对合族居住、孝老养亲作出重点强调 。 后来宋朝历代皇帝也都延续这一精神 , 逐渐在礼仪和法律上形成明确规定 。
对于累世合居之家 , 宋朝或是像前朝一样张挂表彰诏令 , 或是授予实物、官爵的奖励 。 在朝廷的刻意引导之下 , 宋朝社会家族合居之风尤其盛行 , 七世乃至八世同居 , 都是屡见不鲜 。 据《宋史·孝义传》载 , 宋太宗时代 , 江州德化人许祚八世同居 , 人丁非常兴旺 , 合家老幼多达七百八十一口 , 这已经是一个小村落的规模了 。 由于许家人实在太多 , 不好经营维持 , 江州向朝廷反映了情况 , 宋太宗下令 , 每年可以赐给他家米一千斛 。 越州会稽郡人裘承询家族 , 居然达到了惊人的十九世同居!
为了保证推行合居养老 , 朝廷不光鼓励 , 还在法律上予以政策性引导 。 我们还以宋代为例 。 宋代出台了一项同居共财制度 。 内容主要是:家族的财产 , 统一由户主支配 , 子孙不能私藏 。 这个制度的精神可以远远追溯到《礼记·曲礼》记载的:“父母存……不有私财” 。
北宋哲宗时 , 宰相章惇在其父亲病重未死之时 , 命令儿子另立户籍 , 置买产业 。 这一行为被朝中官员弹劾 , 说章惇父亲还在 , 他却擅自代替父亲作主让儿子拆户买田 , 不仅是极大的不孝 , 更是触犯了朝廷同居共财的法律 。 章惇虽然贵为宰相 , 却也顶不住这样的道德攻击 , 结果被降官一级 。
当然 , 合居不分家 , 往往会产生一些尴尬乃至烦恼 。
首先 , 称谓就会带来麻烦 。 我们现在的亲缘关系称谓中 , 以同姓兄弟为例 , 有亲、堂、族之分 , 亲兄弟就不多说了 , 堂兄、堂弟是指一个祖父下的兄弟 , 而族兄弟则是指更远一层甚至几层的同姓兄弟 。 但古代则不一样 , 由于大家族往往不分家 , 同姓兄弟即使到了四世、五世 , 甚至出了五服 , 仍然统一排行辈 , 兄弟辈往往能达到十几位甚至几十位 。 比如唐朝白居易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这首诗名为《问刘十九》 , 而这位姓刘的朋友之所以被称为“十九” , 就是大家族排辈份排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