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三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阳:我们只能通过故宫和颐和园 , 还有承德避暑山庄当年陈设的比例和圆明园的规模 , 来估算出大概是80万件到100万件 。
刘阳在研究中发现 , 乾隆皇帝在位时主持编纂的《石渠宝笈》为寻找圆明园书画文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 《石渠宝笈》是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巨著 , 汇集了清廷内府所藏的历代书画藏品 。
刘阳花了2年的时间 , 从《石渠宝笈》中摘录出圆明园的书画作品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有了圆明园收藏书画作品的《名录》 , 刘阳和同事们开始四处奔走 , 努力寻找这些作品的下落 , 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了这些作品出现的地方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在不断寻找圆明园文物下落的过程中 , 刘阳自费到过很多国外的博物馆 , 也在北京的胡同里走街串巷 。 他不断地发现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 , 欣喜之余 , 也经常感到心痛 。 刘阳说 , 即便是在海外的博物馆 , 他也看到过圆明园文物被随意放置、保护不力的情况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况 , 刘阳就更加觉得让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圆明园自己的“家” , 显得格外重要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经过不懈的努力 , 2006年 , 刘阳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处民房院里发现了一对大石鱼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这对“石鱼”原本位于长春园“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 , 后经反复做工作 , 石鱼被“请”回了圆明园 , 如今就陈列在圆明园一处小型的展览馆 , 成为了“镇馆之宝”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自从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 , 历代圆明园人都通过不断的走访 , 试图发现圆明园文物的踪迹 。 现如今 , 获得资讯的渠道不断拓宽 , 为文物寻找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
保持原貌or复建辉煌?争议仍在持续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一直以来 , 围绕圆明园的有关讨论 , 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 , 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是“废墟派” , 主张保持原貌、反映历史沧桑;另一方是“复建派” , 认为圆明园应该通过复建重新展现盛时的辉煌 。
就在“复建派”和“废墟派”的争论中 , 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努力进行小心翼翼的探索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 , 主体建筑俯瞰成“卍”字型 , 万方安和之名由此得来 。 古代的能工巧匠 , 把33间房子按“卍”字型建在水中 , 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 , 皇帝按四季的冷暖变化选择不同朝向的房屋居住 。 房屋被毁后 , 很久一段时间 , 万方安和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就像照片里显示的一样 , 破败不堪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
文章图片
2014年 , 圆明园管理处对万方安和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 让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卍”字型基座 , 想象万方安和的盛日景象 。
央视网|新闻调查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我们该如何守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