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明确“全球第一”发展愿景的伊利,值得期待( 二 )


潘刚也深知伊利最终是否成为全球第一 , 除了在愿景上要想成为第一 ,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成为第一的资源与能力 。 所以 , 他在此次峰会上不仅提出了振奋人心的愿景 , 还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 路径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核心” 。 “以人为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消费者 , 员工与合作伙伴 。
首先在消费者领域 , 潘刚表示 , 伊利要做消费者的“真爱粉丝” , 将所有消费者都当作“VIP” , 倾听他们的声音 , 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在员工方面 , 潘刚表示要以人为本 , 凝聚人、发展人、成就人 , 做员工的“坚强后盾” , 打造强大而智慧的团队;最后在合作伙伴方面 , 集聚产业链力量 , 做合作伙伴的“最佳拍档” , 共建“全球健康生态圈” 。
从潘刚上述围绕“以人为核心”的三个方面 , 我们发现其精准地抓住了决定伊利是否能成为“全球第一”的三个关键 。 其中 , 消费者的重要性无需多说 , 是否能提供消费者喜爱 , 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是企业成功的根基 。 但只是提供好的产品 , 距离成为全球第一还远远不够 , 还需要伊利在供应链、品牌、营销、渠道与投融资等领域都要构建起支撑全球化落地的能力 , 能够具有系统的全球化能力才是全球化成功的关键 , 而这些能力的具体载体便是一个个鲜活的员工 , 所以伊利实现全球化的过程 , 同时是全球化能力的沉淀过程以及全球化团队的组建过程 。
重视人才发展及员工关怀一直是伊利的传统 , 过去其在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与人才治理上做了很多成功实践 , 支撑了伊利历史上的快速发展 。 而面向全球化的未来 , 伊利更加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 其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 , 吸纳和保留国际化人才 , 致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多元化人才队伍 。 例如 , 当前伊利从事国际业务的员工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多个国家 , 包括新西兰、印尼、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与荷兰等 。
【沈南鹏|明确“全球第一”发展愿景的伊利,值得期待】另外 , 打造成功的全球化企业 , 除了要有具备全球化能力的团队 , 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整合全球资源为企业所用 , 所以潘刚对于国际合作一直秉持开放共享的态度 , 2019年 , 其就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 首次提出了“全球健康生态圈”的概念 , 提出与全球合作伙伴“共享、共建、共赢”的发展思路 , 以全球优质资源服务消费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全球研发力量、以产业链共赢模式促进行业繁荣 。
经过多年耕耘 , 伊利已经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全球市场体系的骨干大网 , 合作伙伴遍及5大洲 , 分布在33个国家 。 例如在荷兰 , 伊利集团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 , 设立伊利欧洲创新中心 ,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乳制品行业海外规格最高的创新研发中心 。 在新西兰 , 伊利成功投资建设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 , 该项目是全球目前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之一 , 因其“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智慧”的模式 , 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 。 在西班牙 , 伊利成为全球顶尖俱乐部皇马官方营养乳制品 。 在东南亚 , 伊利不仅收购了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 , 还在印尼建设了伊利在海外市场的首个自建工厂 , 并在泰国、印尼、缅甸、越南、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完成渠道布局 。 这些全球资源体系 , 为伊利的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我们综述伊利集团从消费者 , 员工与合作伙伴三个角度提出的“以人为核心” , 背后其实是伊利这家企业“成人达己”的深层次经营理念 , 这与我们长期倡导的利他主义高度吻合 。 《砺石商业评论》在商业研究过程中发现 , 所有最成功的企业在最底层思维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先利他 , 再利己” , 伊利在追求“全球第一”的发展愿景时 , 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各种“术”上 , 而是着重从成就消费者 , 员工与合作伙伴的角度去思考 , 这无疑是实现愿景的最优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