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风云卫星50年记:捕捉天气脉动,解码风云变幻( 二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风云卫星50年记:捕捉天气脉动,解码风云变幻】优秀的气象卫星不仅会拍照 , 最重要的是做到绝对定量测量 。 “台风当前状态、历史状态都是什么样?有了风云卫星的加入 , 从大气到空间天气的综合观测信息得以完善 , 才能监测到海面的一举一动 , 使得台风路径与强度预报准确率连年提升 , 逐步将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 ”唐世浩告诉采访人员 , 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准度提高与卫星资料质量与数量增加成正比 。
如今7星在天 , 它们都在浩瀚银河中忙些什么?答案是组建综合观测星座 , 实现对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全球化、精细化探测能力 。 其中 , 极轨卫星围绕南北极跨越赤道飞行 , 主要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静止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 , 与地球自转同步运行 , 对局部地区开展高频次观测 , 是捕捉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能手 。
“气象观测的最大特点是24小时不间断连续工作 。 因为天气瞬息万变 , 无所不在 , 卫星要承担起‘地球卫士’的角色 。 未来 , 这样的立体观测网会越来越密 , 资料之间接续水平更高 , 各类灾害捕捉能力更强 , 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 。 ”杨军表示 , 气象卫星要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 通过多星协同 , 第一时间发现灾害并记录全过程 。
近年来 , 升级换代的气象卫星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 , 时刻掌握天气气候脉动 , 持续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对天气趋势科学研判“智慧”含量 , 不断拉近与大家的距离 。 精准扶贫、生态建设均为气象服务落地支点之一 , 精细化卫星数据产品服务遍及各行各业 。
“中国星”:彰显大国担当橙色是晴天 , 灰色是多云 , 蓝色是降雨……在今年上线的我国“一带一路”相关重要城市天气预报服务专网上 , 这些不同色块串联起来 , 勾勒出一张覆盖137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地区的晴雨表 。
“作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重要成员 , 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 , 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 。 ”杨军说 , 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增至115个 , 其中包括65个“一带一路”国家 , 并为国内2700多家用户提供资料与产品——风云卫星的全球应用服务潜力正逐步释放 。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南部 , 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频繁 。 去年 , 该国曾3次启动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 , 请求中国气象局提供该地区风云卫星数据产品 。 当地时间今年1月2日 , 中国气象局援助建设的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接收处理及应用系统交付使用仪式在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举行 。 莫桑比克成为非洲首个应用此系统的国家 , 较好地填补了天基监测空缺 , 获得24小时连续不间断气象卫星监测服务 , 天气预报、防灾减灾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 目前 , 该系统信号接收良好 , 运行和数据存储正常 。
风云卫星所承担的国际服务成果远不止于此 。 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山火到伊朗南部洪涝、从巴基斯坦沙漠蝗灾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风云卫星灾害遥感监测彰显出大国担当 。 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 , 我国共制作发布61期“一带一路”遥感应用专报 , 为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台风、森林火灾、沙尘暴、洪灾等遥感监测服务 。
凭借先进技术、稳定业务运行与高质量数据产品 , 风云卫星正与世界发达国家气象卫星一起 , 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 , 肩负起全球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责任 , 一步一个脚印把风云卫星气象事业推向前进 。
(原题为《捕捉天气脉动 解码风云变幻 风云卫星50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