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二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民间另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讲一位嫁给船工的女子 , 因丈夫常出门在外 , 担心他在繁华的商埠码头流连忘返 , 用此佳肴为丈夫践行 。 丈夫问起这道菜名 , 妻子答:与你相思 。 自此 , 兴国鱼丝的名称和制作方法流传至今 。 客家人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入饮食文化 , 鱼丝成为客家人乡情凝聚的体现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潋江流水波连波 , 兴国佬表爱唱歌 , 山歌好比山泉水 , 源源不断汇成河 。 ”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虽过着艰辛的生活 , 但在劳作之余 , 天性乐观的他们用山歌来抒发情感 。 在兴国城乡村镇 , 处处闻歌声 , 人人是歌手 。
客家人注重亲情 , 热情好客 , 路过一户人家 , 主人远远便会招呼远道而来的人进去喝茶:“只要来家里都是客人 , 他们对人热情 , 外出之后也是一个个家族、一个个村落的守望相助 , 很快就会形成同乡会 , 共同扶持发展事业 。 ”胡玉春说 。
守望相助
九月中旬 , 丰收节即将到来 , 杰村乡和平村一处掩在山坳里的稻田迎来收获的人们 。 几天前 , 山上的野猪偷袭此地 , 几处垮塌的稻田泄露了它的踪迹 。 为避免野猪再次破坏 , 并避开即将到来的暴雨 , 村民王室荣一家得赶紧将田里的稻谷收了 。
政府号召将闲置的良田充分利用起来 , 这处人迹罕至的山坳就种上了水稻 。 工作量大 , 还要抢时间 , 地势所限没法推广机械化 , 王家三口人犯了难 , 求助电话联系到了方军 。 这天一大早 , 方军就赶到和平村帮着收割稻谷 , 同行的还有碧桂园兴国县和平村扶贫“老村长”张练功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人多力量大 , 半自动的脱粒机被抬到了田里 , 效率颇高 。 一会功夫 , 稻谷盛满了两大箩筐 , 扁担两头沉甸甸的 , 王室荣笑得灿烂 , 今年 , 碧桂园继续向贫困户免费发放新型优质稻种 , 产量也比往年更好 。 剥去稻壳 , 米粒细长 , 这是南方人偏爱的优质大米 , 在市场上不愁销路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张练功是和平村的老干部 , 老党员 。 过去三十年 , 从村文书做到村主任 , 他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 家里几口人 , 有什么难处 , 他都热心肠地关照 , 村民们也都很信赖他 。 2018年 , 碧桂园启动了老村长扶贫公益岗位计划 , 在兴国县寻找9位老村长 , 作为企业和村庄联络的重要纽带 。 老村长熟悉当地情况 , 经常带领碧桂园扶贫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到贫困户家中深度走访 , 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 , 针对各家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策略 。
退休后不久 , 闲不住张练功应邀成为一名“老村长” , 继续在扶贫路上发挥能量 。 加入公益队伍 , 他挑起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担子 , 和方军、卢琼等碧桂园扶贫干部密切配合 , 根据贫困户的需求 , 一户一策发放稻种、鸭苗、鱼苗等 , 发展起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 。 张练功告诉第一财经 , 和平村各项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 每家每户养殖鸡鸭鹅 , 家门口种油茶 , 山上以户为单位种植脐橙 , 今年又开始发展养鱼试点 。
从扶贫干部、老村长到致富带头人 , 帮扶链条上精准对接 , 种子从拿到手上那一刻起 , 只要用心播种 , 专注提高养殖技术 , 不用担忧销路 , 农户们对生活更有信心 , 致富热情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
忙完收稻谷 , 方军和张练功又去拜访今年刚刚考上碧桂园职业学院的陈青华一家 , 他们要和陈青华的爷爷一道去鱼塘捕捞鲜活的草鱼 , 为即将赴清远上学的陈青华张罗一桌美食 , 特别是她最爱的鱼丝 , 让她上学时能捎上一些以解思乡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