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光明日报》】风云卫星50年记
----【光明网-《光明日报》】风云卫星50年记//----
风云二号H星首幅彩色合成图 。 (资料图片)
----【光明网-《光明日报》】风云卫星50年记//----
风云三号A星首幅彩色合成图 。 (资料图片)
“站得高、看得远” , 浩瀚宇宙中的气象卫星宛如地球家园守望者 , 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天气和环境变化;从1970年开启气象卫星研制任务 , 到如今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 跨越50年长河 , 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从1970年开启气象卫星研制任务至今 , 已成功发射17颗 , 7颗在轨运行 , 为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 为什么要发这么多颗卫星?这个人丁兴旺的“家族”为何贡献卓著?日前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杨军 , 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董瑶海与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唐世浩 , 一起来听他们眼中的风云卫星 。
“争气星”:敢梦想敢创新
风云卫星是一颗什么样的星?在杨军看来 , 主要有三重定义:它是一颗知冷知热的“百姓星” 。 当人们收看天气预报时 , 就有风云卫星的一份功劳 。 它是一颗自主创新的“争气星” 。 50年来 , 中国气象卫星实力与欧美发达国家三足鼎立 , 部分技术实现超越 , 风云卫星就是其中代表 。 它还是一颗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 自气象卫星诞生起 , 就肩负起防灾减灾救灾的使命 。
1969年 , 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半个中国 。 当时 , 全球仅有两个国家拥有气象卫星 , 我国气象卫星研发迫在眉睫 。 “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1970年2月 , 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下达 , 批准中央气象局成立“气象卫星地面站总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7年后 , 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被命名为“风云一号” , 正式开启了风云纪元 。
50年曲折探索路 , 风云卫星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 董瑶海坦言 , 他们也“交过学费” 。 风云一号A星在太空仅工作了39天 , 便因卫星姿态失控而“早亡” 。
经过三代人努力 , 风云卫星“身体素质”大大提升 。 风云一号C星寿命达到7年;风云二号F星设计寿命达4年 , 至今已在轨运行8年 。 回望过去 , 杨军表示:“50年来 , 卫星研制每个过程我们都没落下 , 每种问题我们都曾遇到 , 一旦迈过了这些坎 , 就意味着我们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 。 ”
寿命延长之外 , 卫星观测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 。 中国气象局依靠自主创新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 , 譬如风云四号卫星作为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搭载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 , 最高可实现15分钟一次高频垂直探测 , 大幅扩大了探测范围 , 极大缩短了大气温湿度三维数据获取时间 。 “这是我们独步天下的技术 , 有了它可以给大气做‘CT’ , 接下来 , 我们将进一步解决更高精度探测问题 , 让天气预报更精准 。 ”董瑶海说 。
- 证基风云|行业速递|科创板首单CDR来了!券商对投资者权限要求各异
- 王者荣耀|五周年返场风云突变,猴子玩家终于发力,白虎志悬了,百里守约:我笑了
- 光明网|年薪百万聘校长,能一劳永逸吗
- 光明网|【防骗】接到“警察”来电 女子为证清白汇款16000元
- 新华社|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揭晓 《外交风云》获最佳电视剧奖[组图]
- 光明网|男子天生三个肾 却被小结石撂倒
- 光明网|寻味精致威海
- 光明网|那启明:保和平卫祖国 空战立奇功
- 光明网|青海同仁:热贡艺术铺就幸福路
- 光明网|我国玉米亩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