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四 )


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履行本行政区域内疫情防控职责 , 加强组织领导 , 开展群防群控、医疗救治 ,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
第三十一条 国家加强国境、口岸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联合防控能力建设 , 建立传染病、动植物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网络 , 尽早发现、控制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 。
第三十二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 加强动物防疫 , 防止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播 。
第三十三条 国家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等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 , 支持应对微生物耐药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指导和监督 , 采取措施防止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中合理用药的指导和监督 , 采取措施防止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 降低在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残留 。
国务院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 , 评估抗微生物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环境的危害 , 建立抗微生物药物污染物指标评价体系 。
第四章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
第三十四条 国家加强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的安全管理 , 禁止从事危及公众健康、损害生物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危害生物安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 。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 , 应当符合伦理原则 。
第三十五条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安全负责 , 采取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 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跟踪检查、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 , 强化过程管理 。
第三十六条 国家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行分类管理 。 根据对公众健康、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的风险程度 , 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 。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风险分类标准及名录由国务院科学技术、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 , 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
第三十七条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 应当遵守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规范 。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 应当进行风险类别判断 , 密切关注风险变化 ,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
第三十八条 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 应当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进行 , 并依法取得批准或者进行备案 。
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 应当进行风险评估 , 制定风险防控计划和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 降低研究、开发活动实施的风险 。
第三十九条 国家对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实行追溯管理 。 购买或者引进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 , 应当进行登记 , 确保可追溯 , 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
个人不得购买或者持有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 。
第四十条 从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 , 应当通过伦理审查 , 并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内进行;进行人体临床研究操作的 , 应当由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行 。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对生物技术应用活动进行跟踪评估 , 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 , 应当及时采取有效补救和管控措施 。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四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 , 制定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符合生物安全国家标准和要求 。
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 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 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